新課改在農村和高中學校實施較差
吳霓認為,新課改的關鍵在于教師對學生的引導,要形成從“教師教”到“學生學”的轉變,需要具備職業熱情和專業水平的教師隊伍。新課改后形成了以地方為主、國家為輔的教師培訓模式。調查顯示,沒有參加過任何培訓的教師為8.5%,但教師對培訓成效表示“很滿意”的僅為7.8%。
楊東平認為,目前,教師培訓存在時效不高、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容易導致培訓“不解渴”。對此,吳霓建議,可以建立專家引領、立足實踐、區域發展過程及時交流和總結等培訓機制,發揮老教師傳幫帶的作用,針對教師實際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培訓。
調查顯示,新課改在城鄉之間、中學和小學之間均存在較大差異。有62%的老師基本認同“新課改在城市還可以,問題主要是在農村學校”。報告建議,應聯系撤村并校、農村教育的萎縮之狀,選定部分農村地區開展新課改試點,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教學的實際問題。
針對課改的“城鄉差距”,楊東平和吳霓均認為應進一步加強農村教師的培訓。吳霓稱,農村教師的培訓應在經費、機會、城市優質學校的幫扶等方面獲得政策傾斜。楊東平表示,東部農村教師更易于獲得城市的優質資源,且東西部農村教學面臨的問題類似,以東部農村教師培訓西部農村教師可列入探索路徑。
此外,調查發現,教師們認為小學的新課改開展最好(占48.4%),初中次之(占20%),高中的成效較差(占8%),表明越迫近高考,新課改的實施情況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