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第一實驗小學給一些學習、思想品德表現稍“差”的學生佩戴“綠領巾”一事,引發公眾強烈關注。雖然校方稱此舉是為了激勵“綠領巾”們上進,但仍引起許多家長和公眾不滿,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當下教育“冷暴力”的反思。
教育“冷暴力”是相對于體罰等暴力行為而言的一種“精神懲罰”,常見的手段包括對學生態度冷淡、放任、嘲諷、區別對待等。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對1426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0.2%的受訪者認為當前教育中“冷暴力”現象普遍。72.4%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在上學期間遭受過老師的“冷暴力”。
嘲諷挖苦型的教育“冷暴力”最常見
浙江省溫州市某中學學生包夢辰(化名)回憶,自己剛上初中時,由于家里出了一些事情,他上課時老走神兒。有一次,班主任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挖苦他說:“你爹媽真會給你起名字,還叫夢辰,難怪每天像在做夢一樣。”
他本來就因為家里出事而心情郁悶,老師的話就像一把尖刀,再一次刺進了他的心里,讓他變得更加悶悶不樂、沉默寡言。后來,老師干脆讓他和所謂的差生坐在一起。久而久之,他想自己反正是沒人管了,越來越無心學習。
江蘇省南京市某小學學生袁珊(化名)對記者說,班主任經常采取的一種懲罰手段是,讓沒能按時交作業的同學一個人坐在一邊,不許其他同學和他說話。這樣一來,如果有同學沒按時完成作業,甚至連校門都不敢進。有一個同學,因為沒做完作業,又怕老師懲罰,竟然跑到她家附近的一個山洞里躲了起來。這件事最后還驚動了警察。
當下教育“冷暴力”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哪些?調查中,獲選率最高的前三種形式分別是:“嘲諷挖苦型:對學生冷嘲熱諷”(70.4%);“冷漠型:對學生漠不關心”(69.7%);“訓斥型:對學生一味批評責罵”(66.1%)。
其他表現形式還有:“孤立型:通過調座位、不讓回答問題等方式孤立學生”(61.7%);“區別對待型:在許多方面區別對待學生”(61.6%);“威脅型:以嚇唬威脅的語氣批評學生”(44.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