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來自芬蘭,在南大教書
路邊蹲點終于見到“三輪老外” 另類舉動讓他在馬路上的回頭率相當的高
記者到達珠江路金鷹附近時,由于時間還算早,來往的行人并不是很多。見路邊一位協管員大爺在執勤,記者便上前與之攀談起來。大爺告訴記者,他每天8點半左右,都會看到一位老外騎著三輪車,從中山南路向中山北路方向騎行,車后面還坐著他的兩個孩子。“小孩長得特別好看,就跟洋娃娃似的。”大爺這樣對記者說。旁邊的一位行人也表示他經常看到這位老外騎著三輪車帶著他的兩個小孩從這里經過。
等到8點半左右,記者還果真看到了這名外國人。遠遠望去,老外被淹沒在騎車上班的人群中,要不是長得人高馬大的,乍一看還不一定能發現他。高高的鼻梁上掛著副老式的眼鏡,滿臉絡腮胡子,一身黑色著裝,熟練的騎著輛老式的三輪車緩緩地向記者駛來,從容中顯得潮味十足。見老外行駛到路口停下來等紅燈,記者隨即上前用英語與之交談起來。老外告訴記者他叫埃里克(Erik herrmann),今年34歲,來自北歐國家芬蘭,剛來南京,目前在南京大學教書。因為要急著送孩子去幼兒園,記者此次制造的“偶遇”只有5分鐘,約定下午5點再去他家聊。
記者觀察到,這位南大外教的舉動,讓他在這條馬路上的回頭率是相當之高,很多人都駐足欣賞他的“車技”,同時也發出了嘖嘖地贊嘆聲,有的夸這老外車技了得,也有的則夸兩個洋娃娃十分之可愛。短短幾分鐘,周圍圍了一圈兒人。
蹬三輪送女兒上學風雨無阻 “我們喜歡接觸自然,即便下雨,也可以玩四五個小時”
昨日下午5點,記者準時來到埃里克家。他和妻子安吉娜(Angina)剛把兩個孩子從幼兒園接回來。最讓記者吃驚的是他沾滿雙腳的泥巴,像跋山涉水剛回來的。“我剛從仙林回來,新區校園里有些泥,”最初的交談顯得有些嚴肅拘謹。但安吉娜的歡聲笑語很快讓大家打開了話匣子。埃里克說他們今年5月份剛來南京,“南京是我們來中國的第一個城市,主要是我在南京大學做空氣物理學方面的研究。”他的妻子辭掉了芬蘭的工作,現在主要照顧兩個女兒。
“我們是為了送女兒上學才買的三輪車和自行車,花了370塊錢”,他們就住在新街口,離孩子所在的南大幼兒園不遠,覺得騎車很方便。“每天早上也就20分鐘吧!騎三輪車很酷啊,不僅方便而且還能鍛煉身體,孩子們也很樂意坐在里面。”提到路人的“注目禮”,他的妻子馬上用夸張的動作加上眼神,模仿行人們看到一個老外騎三輪的驚訝神情,“他們往往正走路,猛然發現我們,都走過去了還是會急劇扭頭,‘哇’地表示各種吃驚。”
難道下雨的時候也騎車送孩子?“對啊!”他們并不擔心孩子因為淋雨而感冒,“大自然的雨水,沒有關系的啊!應該讓孩子多接觸自然。”“我們原來在家的時候,即便下著大雨,也可以在院子里玩上四五個小時,只要孩子愿意,想玩多久就玩多久。”他告訴記者他們喜歡多接近點大自然,也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接觸自然,“坐在車里有什么意思呢?一動也不能動,身體得不到鍛煉,路邊什么也看不到。”
“粗心”爸媽不問孩子學校情況 “語言不通沒關系,孩子有自己的方式交到好朋友”
埃里克夫婦告訴記者,他們送孩子到幼兒園主要就是讓她們學中文的,為了方便還特意取了中文名字,米拉今年5歲了,在中班;雷拉今年3歲了剛上小班。不過讓記者吃驚的是他們從來沒與老師交流過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夫妻倆抱歉地大笑起來,“我一開始也會擔心,但也還好,她們每天回來看起來都挺開心的,”安吉娜說,孩子是聽不太懂老師說什么,跟其他小朋友也不能語言交流,但這也不會讓她們孤單,“老師們做游戲會用動作比劃啊,跟別的小朋友就更不用擔心了,她們可以很好地玩到一起的!”這位媽媽說得非常自信孩子們天生可以溝通。
為了驗證孩子們是不是真的開心,記者請安吉娜問她們有沒有多少朋友,“米拉說她有很多好朋友,雷拉說她有一個最喜歡的朋友,還有很多別的朋友,有個男孩子推了她一下,另一個男孩子馬上跑過來保護她。”這個3歲的小天使還真是特別受歡迎。
“學中文已經夠難的了,她們能學好要花很大精力”,埃里克夫婦說并沒要求孩子再學別的什么,只是讓她們參加了幼兒園的舞蹈班。不過他們同樣不知道孩子學的是什么舞,也只是讓她們開心一點。
他們說,在芬蘭也沒有家長會送孩子參加各種課外培訓班,再學習常規教學已經涵蓋的內容,“如果再學的話,大多是體育、藝術方面的,比如跳舞、彈鋼琴之類的。” 本報記者 李勝華 陳婧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