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福建泉州的多名聽眾近日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熱線400-800-0088打電話反映說,福建泉州鯉城區的通政小學舉行“競選大隊委”活動,學校要求學生印名片、做海報、拉選票,很多學生家長甚至也參與到了競選過程當中。有部分家長認為,這樣的競選不是在拼能力,而是拼家境。學生們不僅沒有得到鍛煉,反而受到了傷害。
為了孩子競選 家長找廣告公司幫忙
對于泉州鯉城區通政小學的學生小茹(化名)來說,今天(28日)終于可以舒一口氣。因為學校競選大隊委的宣傳活動暫告一段落,小茹也不必再次去操場為自己拉選票、做宣傳了。昨天(27日)是拉選票日程的最后一天。
記者:當時老師都讓你們為競選活動作了哪些準備?
小茹:就是叫我們做一些4K紙的手抄報,宣傳牌、名片、宣傳單。
三個星期前,“競選大隊委”的活動在通政小學拉開帷幕。當時,學校給學生們分發了通知,競選的學生要通過各種方式宣傳自己,為自己拉選票,比如在校廣播臺演講、在操場上向投票的同學分發名片、展示海報。
印名片、做海報,這些任務都讓小學生們為難。于是,競選準備這場本應是學生能力的較量,最終卻變成了家長的比拼。小茹的母親王女士表示,為了幫助孩子在競選中脫穎而出,很多家長都在名片和海報上下足了功夫,甚至找廣告公司設計制作。
王女士:小孩要求我們家長這么做,我們家長難道會難為小孩嗎?也不想小孩在別人家面前丟臉。
記者:從孩子競選到現在,家長投資了多少錢?
王女士:像我們已經花了100多。我們算是非常省的,有的家長花了幾百塊。做這些名片還有彩色的宣傳畫都是很貴的,一張都是要好幾塊錢,全校1千多人啊。
送禮拉關系 孩子宣傳送糖果
僅靠精美的名片、繽紛的海報仍然不夠搶眼,一些家長還拿出了送禮拉關系這一招,讓孩子在做宣傳時附加送糖果。
小茹:有的人發名片的時候,他會贈送你小糖果,同學都說這相當于是賄賂。
學校在此次活動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通政小學校長鄭寶花認為,舉辦活動的初衷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學會宣傳自己、鍛煉自己。
鄭寶花:可以培養孩子整理自己的優點,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另外還可以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畢竟是3:1選中,如果沒有選中,孩子會有一個挫折感,就受到了挫折教育。
校長:要允許多樣化 而不是攀比
既然學校的初衷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那么,一些家長找廣告公司設計海報、分發糖果等行為會不會使孩子產生攀比的心理呢?鄭寶花對此表示否認。
鄭寶花:一張手抄報能引起什么攀比的心理?我想是不會的。也有很多孩子的海報是自己畫的,如果有個別班級的家長比較重視,他要花一定的錢讓廣告公司設計的話,也是允許的。你不能這樣一刀切,所有的人都向窮苦人看齊,可以讓它多樣化,在多樣化中引導們孩子積極向上的心態,而不是去攀比。
如發現送糖果等行為 會馬上制止
大隊委競選活動的負責人、通政小學教師吳文俊表示,如果發現競選中有分發糖果等行為,學校會馬上制止。
吳文。阂驗槲覀兊母傔x方案里最初并沒有規定,哪樣能做哪樣不能做。我只告訴他們,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圍內宣傳自己,讓大家投你的票就可以了。這些方法包括分糖果、找廣告公司做海報都是家長想出來的。
面對這樣的競選形式,投票的學生和參與的家長又作何感想?參與投票的通政小學學生小南(化名)認為競選活動有點夸張。
記者: 你覺得競選的形式好不好?
小南:有點夸張。每個人要到處發宣傳單。
記者:你覺得這種方式能選出來最有能力的人當大隊委嗎?
小南:不一定。
不正之風進校園 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小南的母親陳女士認為,學生還應以學業為主,沒必要這樣注重表面文章。
陳女士:搞什么宣傳單,比競選村長書記還厲害。沒必要那么早讓小孩子這樣注重一些表面的東西。
王女士甚至認為,這種選舉形式傷害了孩子。
王女士:我讓我家小孩參加競選,我目的是讓他去鍛煉,我說貴在參與。可是到后面你看變成這個樣子,那我說那小孩就不要干了。社會的不正之風都跑到學校里面來了,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我的小孩都被別人影響了,這樣子想的。
熊丙奇:學生活動應該要符合實際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通政小學舉辦大隊委競選活動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走調變形。那么,在學生活動中,學校應發揮怎樣的作用?學生活動應如何進行才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熊丙奇表示學生活動應該要符合實際。
熊丙奇:應該是由學生自己來進行自我的宣傳,而不是來比拼家庭的富裕,更不是由家長來包辦、代替。這些實際上都已超出了學生正常競選的范疇,不利于學生活動的健康發展。學生活動,它的特點必須符合學生的身心,以符合學生的實際,它不應該有異化的功利的因素。
其實功利化的豈止是選舉的過程。當被問到究竟為什么要當大隊長時,接受采訪的孩子和家長大多數都有瞬間的茫然,似乎努力當學生干部是理所應當的選擇。
競選本身其實并沒有錯,甚至做海報、拉選票也不是什么禁區。但孩子們是否能明白“請投我一票”背后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是否明白選舉的公平更甚于選舉本身?學校和家長,或許都應該有所反思。 (解朝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