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今天,網絡公開課的“本土品牌”——“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開始大規模的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億萬網民可以在網上聽于丹教授講述月亮的文化意蘊,也可以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姚小玲一起鍛煉口才。
此次重磅推出的國內大學公開課能否追上國外公開課的腳步,避免無人問津的尷尬?
“從2008年開始,我們的傳統節日開始有假期了,但遺憾的是,我們現在月餅越來越多,但抬頭看月亮的人越來越少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一個意象,千古明月。”
剛才我們聽到的這段錄音,是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講授的課程——《千古明月》,從今天開始,由我國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首批20門“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將通過“愛課程”網、中國網絡電視臺和“網易”同步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
一年前,哈佛大學教授的公開課《公正》和《幸福課》開始在人人網、微博等線上社區受到網民的熱烈追捧,這些來自哈佛、耶魯、劍橋等名校名教授的精品課程,不僅吸引了眾多網民的視線,更是掀起了中國互聯網的一場“國外公開課熱潮”。根據網易提供的數據,目前網易公開課的日均瀏覽人數已經達到了130萬。
其實,網絡公開課并非國外才有,教育部從2003年開始便推出了實施“精品課程建設”的計劃,近期又在官方網站公布了“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主要包括精品視頻公開課和精品資源共享課。但在公開課的傳播效果上,中國高校與國外高校卻出現了水火兩重天的景象。已經在網易上線半年之久的復旦大學講座《執拗的低音》僅有20幾條網絡回帖,與國外公開課兩萬多得回帖相比,略顯尷尬。對此,網易副總編輯丁秀洪認為國外名校本身就是一種吸引力。
丁秀洪:國外引進的都是名校,比如說哈佛、牛津、劍橋,你聽聽這些學校的名字都是如雷貫耳,在全球的排名也是很靠前的,而且大家還好奇,很多用戶上來還有新鮮感,想看看國外的大學是怎么上的,有這些因素會導致國外的高校受追捧。
但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認為,我國高校本身的教育體制和授課方式才是限制國內高校公開課傳播的本質因素。
熊丙奇:第一,課程本身的質量不是特別的高,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網上他都很難獲得受眾的好評。其次,整個的講課的形式,他可能與國外的公開課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國外大學公開課他更多的是可以起到一個引導者的作用,學生參與度比較強。而我國的公開課還是灌輸式為主,就導致了課程很難受到學生的歡迎,所以說,還是應該認真的反思我們本身的課程建設質量。(記者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