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雖然討厭只顧撈錢的黑導游,但是對于用心講解的正規導游卻是非常歡迎的。曾在廣東東莞一家印刷廠打工的黃華英于2008年回到家鄉張家界成為一名正規的景區導游。圖為她正帶著一批游客在張家界景區內游覽。(資料圖片,圖文無關) 新華社發
張家界導游被毆事件凸顯游客對導游信任度不高
7月24日,在張家界一名導游與游客發生比較嚴重的糾紛。昨日,記者從廣州本地旅行社了解到,目前前往張家界的旅行團正常出團,未受該事件影響。不過事件就引發業界關注,有旅游專家分析指出,事件反映出導游的生存環境沒有得到保障、游客對導游不信任兩個問題,而根源還是低價競爭。
文/記者何穎思
旅游業者:導游游客觀點難統一
24日起,網上開始出現“張家界導游被打”的消息。目前事件仍未完全平息。不過記者昨日從廣州本地旅行社了解到,目前到張家界旅游的旅行團仍然正常出發。張家界當地地接社的導游負責人楊先生也對記者表示,他們公司導游并沒有受影響,依然正常帶團。
本來只是一起導游與游客的糾紛,但卻引發了導游群體的過激行為,也引起了社會輿論和業界的關注。
“各方都需要努力培育互信的氛圍。”廣之旅市場推廣中心總經理溫前認為,導游和游客本來并非對立面,大家都想整個旅行是開心,但目前來說,雙方信任度確實不高。這當中既有低團費、強制購物等經濟原因,也有導游和游客自身素質的原因。她認為,導游需要提高專業水平,但反過來,導游自身社會地位、待遇也要有一定提高。“導游一定是想服務好客人,要把客人哄開心了才會購物。但導游和客人的出發點不同,這就很難達到觀點統一。”
學者:導游底薪低只能拿回扣
廣東金融學院工商管理系教授劉偉指出,這次事件反映兩個問題,一是導游的生存環境沒有得到保障;二是游客對導游不信任。他認為,不論是導游生存環境差、還是出現宰客情況,根源還是緣于導游業的低門檻、低價競爭。“從事導游的門檻很低,所以很多人都來搶食,競爭激烈了就出現低價競爭。”
劉偉透露,目前很多導游底薪很低,大部分收入都是靠帶團量和顧客的消費,“所以現在就有不愿意帶老人團的現象,因為老人團消費力相對低,導游能拿到的回扣就少。”不僅如此,有的旅行社甚至要導游交費才能帶團,也就是讓導游“買團”。導游為了把成本拿回來,就只能想方設法拿回扣。
建議:導游管理體制要改革 游客不可貪便宜
劉偉認為,要改變旅游業惡性循環,導游管理體制急需改革,以保證導游基本利益,同時提高導游素質和思想道德品質。“旅游行業轉型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質量升級,包括旅行社、導游行業的質量提升。”他說,提升質量是系統工程,各方面因素都要有保障,包括導游管理體制(規范導游證、導游公司也是一種探索)、薪酬改革、建立信用體制。“國家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各個省市也在研究摸索導游管理體制,但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非常完善的途徑。”
此外,旅游行政管理部門也要兩手抓,一方面要嚴打黑導黑社,另一方面還要扶持優良旅行社。“現在政府部門對黑導黑社的打擊也常做、常曝光,但對優質旅行社的扶持還不夠。”劉偉說道。他建議提高導游的待遇,確保最低工資水平、買社保。給予導游與待遇掛鉤的職稱認定。
“另外,消費者也有一定責任”。劉偉說,曾經有有良知的導游成立了品質旅行社,不靠回扣、增加項目獲利,完全靠品質、質量取勝,但不靠這些,收費就要高,就需要游客的認可。但現在游客不是看質量,而是看價格,誰便宜報誰的。所以也需要消費者配合,支持品質旅行社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