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時度假,指的是把酒店或度假村的客房,按10至40年甚至更長的期限,以會員制的方式一次性出售給客戶,會員獲得每年到酒店或度假村住宿7天的一種休閑度假方式。消費者可以通過交換服務系統,把自己的客房使用權與其他會員異地客房使用權進行交換,以此實現低成本地到各地旅游度假的目的。
近期,重慶、天津、沈陽等多個城市均發生消費者因“分時度假”而受騙的事件。不少人購買之后,有度假需求時才發現,實際情況與當初描繪的宏偉藍圖天差地別,上演現實版“人在囧途”。
“這玩意到了中國都成了騙人的東西”
主持人:各位嘉賓,你們會購買“分時度假”產品嗎?
陳南江:本來就有欺詐行為的產品肯定不會買,即使是不存在欺詐行為,我雖然掏得起這個錢,但我也不會買。為什么?“分時度假”源自國外,也比較適合外國游客那種發呆型的度假,也就是能在一個酒店、一個景區或城市呆上一個星期那種。我們大部分中國人還沒有在一個旅游目的地呆一個星期、不到處跑的旅游習慣,比如說去泰國一星期,基本上都不會在同一個酒店住的,可能在曼谷一天,普吉島兩天,皮皮島再一天這樣子。
而且這種“分時度假”方式其實也限制了購買者的很多選擇,不買這個產品,旅游時能得到更多自由。他們那種交換的酒店,有些地理位置還挺偏。我們一下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交通又不方便的話,就成了很大的問題。比如說我們去三亞,大家當然傾向于住在亞龍灣。如果分時度假的酒店是在博鰲,那么我們在三亞下了飛機,還要打車好幾百塊才能到酒店。我們正常情況下就不會這么選擇,但是分時度假的安排是很有可能的。
李銘建:“分時度假”的銷售模式其實和直銷比較類似。我買過直銷的安利產品,但不會買“分時度假”,即使是說可以投資,和旅游地產結合的,也不會買,沒有精力去享受和管理。
楊飚:不買。這玩意到了中國都成了騙人的東西,沒一個好的。前些年如此,到了現在一看,還不如以前。
水土不服有原因
主持人:據我所知,“分時度假”在國外上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至今已有幾大集團,也是大家比較認可的,為什么到了國內就“水土不服”的樣子?
李銘建:分時度假在國外其實做得相當成功,為什么到了中國就會有這樣的問題?這確實值得研究。
國外的分時度假基本上是一種準俱樂部形式的,在一定范圍之內的對等交換的模式,對于房屋產權或酒店客房使用權的一種共享。它采用和直銷差不多的經營模式,基于社會學上所說的“信任網絡”來傳播,也就是親人、親戚、朋友、同事等關系密切的人的口碑營銷。
這種模式到中國“水土不服”我這里只探討真正想做成事的這種情況,存心就是借概念炒作騙錢的不在其內。在我們國家,消費和做生意是兩個層面的理解,中國人把“分時度假”就理解為做生意,而不是一種共享消費。我們的信任網絡實際上不是用來做生意的,用生意不但無法增強親人、朋友之間的信任關系,反而會破壞這種親密關系。所謂“朋友不能做生意,生意不能做朋友”,這是原因之一。
第二個原因,是很多人誤解了相關的政策規章。比如說《國家旅游休閑綱要》中提到的房車、游艇什么的,它們其實是政府部門提出的一個中長期規劃,或說是政策指引,包括我們之前熱議過的“帶薪休假”,這些都不是馬上就能實施的,實際上《綱要》頒布應該有可操作的細則伴隨。分時度假也是如此,需要等待各方面條件成熟,就像房車游一樣,治安環境、配套設施沒解決之前,說再多都是沒意義的。
楊飚:在國外成功的分時度假公司為何沒有進到中國來,我想確實是中國還不具備這個條件吧,別的不說,光簽證環境就是很不一樣的,別人很容易完成的事,到我們這邊就比較難。所以國內“分時度假”宣傳時常說能享受多少國外酒店什么之類的,其實已經悄悄隱藏了很棘手的問題,先天就不足。
也正是這些客觀原因,當國內公司玩“分時度假”概念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打算騙人了。
陳南江:其實按照我們現在的消費水平看,國外正規的“分時度假”模式也是不合算的。每年要交相當于人民幣1000多元的管理費,如果交換別的度假村的房間,又要另外再支付一筆費用,再加上購買分時度假產品一次投入的幾萬元錢利息費用。
如果這個模式真的想在國內成為長期做的產業發展,一個是市場要規范,另外一個是產品必須重新設計,這樣才能賣得掉。比如說管理費免掉,交換費用免掉,變成真正值得購買的產品,否則永遠“水土不服”。
沒有“冷靜期”的“分時度假”是耍流氓
主持人:看來就現階段而言,國內的“分時度假”是“聞著香,吃起來臭”,消費者是不是該主動屏蔽此類產品宣傳,不上當?相關部門應該如何管理?
陳南江:國外的“分時度假”也經歷過比較混亂的時期,跟當年他們的河水污染、食品安全問題一樣。現在他們已經走過了這個階段,歐洲也好、日本也好,現在都治理得比較好了,包括法制環境。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關鍵在于他們在消費者權益保護這個方面法制已經比較完善了,一開始也有很多投訴。設置的“冷靜期”這個環節很重要,這樣一來,轟炸式的封閉宣傳其實已經沒有效果了,消費者差不多有10天的時間可以考慮,完全可以冷靜下來,可以有時間慢慢看合同了,可以把訂金拿回來了,欺騙沒有可存在的基礎,很難得逞。
我們現在最核心的還是要通過規范性的合同,就像我們過去旅行社組織的出境游,通過旅游管理部門制作了標準的合同之后,才結束了各旅行社五花八門的含有霸王條款的合同,現在也一樣,如果有相關的管理部門,能夠制定這樣一個格式合同,就會倒逼分時度假產品必須優化,相關企業必須正當經營,而不是收了錢就玩失蹤。要管起來的話,一定是消協、工商部門和旅游部門聯手,單獨的旅游部門沒有這個權力,它只能向前兩個部門提出申請和建議。
李銘建:消費者一定要理性、冷靜。大家想想其實就可以明白,“分時度假”跟“帶薪休假”其實是相當有關聯的事。分時度假是人們有時間才能享受的,如果大家只能集中在兩個大小黃金周休息,這就很痛苦了你放假的時候,大家也在放假,你想分時度假,別人也是如此,結果房間供不應求,你要的被別人占用了,而平時的時候又多數是空置的。所謂的“分時度假”也就失去意義了。
另外還有一點,有人說:“中國人的旅游心理不成熟。”我對此比較認同,很多國人出去旅游,對于名山大川、風景名勝的欣賞倒是其次的,他們最看重的是哪個旅行社報價最便宜,哪個便宜就去哪個。國內“分時度假”的煙霧彈就在于,把產品描繪得特別美好,把單價算得非常便宜,等交了錢,回頭一看,總價其實挺高。大家不去貪這個小便宜,不靠譜的“分時度假”也就沒了市場。
楊飚:一切沒有“冷靜期”的“分時度假”都是耍流氓!記者 向杰
本期嘉賓
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院旅游研究所總規劃師 陳南江
廣東決策研究院旅游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李銘建
旅游行業資深觀察人士 楊飚
本期主持人
記者 向杰(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