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則內地游客夫婦抱孩子在香港街頭便溺,繼而引發與現場群眾沖突的視頻,在網絡上飽受熱議。網友的“一泡尿照出矛盾”雖是戲言,卻映射出近年來內地旅客與香港民眾沖突頻發的窘境。
香港個人游政策始于SARS之后,至今已推出十年有余,如何理性檢討香港旅游業的未來發展,在帶來實質效益的同時,盡量減少沖擊,已成為當務之急。
真相還原
在一片爭議中,香港警方4月23日還原了事件真相:15日下午大約5時24分,香港警方接到報案說,在旺角西洋菜南街有人打架。警方了解到,涉事人共3男1女,分別是29歲王姓男子和28歲吳姓男子,以及一對內地夫妻,為33歲葉姓男子和29歲付姓女子。
警方調查發現,內地夫妻讓2歲的孩子當街小便,引起路過的王姓男子不滿,拿出智能手機拍照,葉姓男子發現后前去制止,并搶其手機,奪記憶卡。吳姓男子見到這一場面,想去阻止葉姓男子,付姓女子則用嬰兒車去推撞吳姓男子。
警方表示,葉姓男子因為搶別人手機涉嫌盜竊、付姓女子因為用車撞人涉嫌襲擊被警方帶走,經調查,葉姓男子被無條件釋放,付姓女子則獲保釋,需要5月中再來香港跟警方報到。
事件雖暫告段落,但卻再次映射出近年來內地“個人游”旅客與香港民眾沖突頻發窘境。類似的事件不在少數。
今年2月,尖沙咀奢侈品一條街的廣東道爆發滋擾內地旅客事件,參與的幾十名網民當街組織“驅蝗行動”,反對“個人游”,指罵內地旅客“滾回大陸”,現場互罵聲一片。
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此后多次公開表示譴責。“香港是一個好客之都。騷擾旅客人士的舉動絕不理智,影響到了營商環境,也打擊了香港的國際形象,對香港百害而無一利。我們對事件的發生表示極度遺憾,絕不能容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旅游業是香港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占本地生產總值的4.7%,為香港帶來超過3400億港元消費,直接貢獻的就業機會達23萬個。而內地過去3年來一直“蟬聯”香港最大客源市場。
據香港旅游發展局公開信息,2013年,訪港旅客總人數接近5430萬,較上一年上升11.7%,其中內地訪港旅客總數增長16.7%至4070萬人次,占到整體的75%。2013年,約2370萬即67.4%的內地旅客使用“個人游”簽注訪港。
旅游發展局主席林建岳表示,預計今年訪港旅客總人數將增加8.6%達到5896萬人次,為香港帶來3810億港元收入,較去年上升11.1%。港府年初發布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指出,預計到2017年,訪港旅客將達7000萬,2023年達1億人次。
爭議背后
“我認為上述報告的人數估計還是相對保守,政策如不調整,增速可能更快。旅客帶來的邊際效應在遞減,反而帶來的社會矛盾和民心的不愉快在上升,推高邊際成本。”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聯席主任鄭宏泰向財新記者表示,“個人游”計劃自2003年已推出10年,現在是時候反思,理性檢討香港旅游業的未來發展,在帶來實質效益的同時,盡量減少沖擊。
根據“個人游”計劃,也就是港人口中的“自由行”,內地49個城市的居民可以申請一年一次或兩次個人赴港旅行。
鄭宏泰表示,2004年“個人游”推出一年時,高校曾做過社會調查,香港市民對“個人游”帶來的經濟效益,如提振就業市場和推動消費方面,反響正面,受訪者同時認為,有信心解決歧視問題,提升香港服務質量。但最近一次調查顯示,香港市民認為“個人游”提振經濟和就業市場的比重下降,但認為對消費的帶動仍然明顯,不過也因此推高了物業租金和物價。
“我們可以看到,‘個人游’推出初期,對香港經濟的提升是明顯的,但是越后期邊際效益越少,成本升高,港府需要評估市民情緒。”
鄭宏泰坦言,自由行開放到現在,酒店、交通等公共配套設施沒有相應增長,香港酒店業的擴張遠遠落后,公共交通面臨較大壓力,且因旅客數量每年都在激增,旅游業的服務質量也面臨改善動力不足。
“香港的消費行業是被‘個人游’計劃慣壞了,之前的彬彬有禮和熱情逐漸消失了,以莎莎為例,其約一半的盈利增長都源于內地‘個人游’旅客人數的增多。”國泰君安國際多年來關注消費行業的研究部高級副總裁孫鳳強向財新記者表示。
在當下的香港有一種被“慣壞”的論調,“只歡迎內地的錢,不歡迎內地的人”。在一些普通香港人看來,是越來越多的內地游客推高香港的租金,此外,游客的增多搶占了香港的資源,譬如在早前奶粉問題,以及孕婦床位問題。
“這些都是意外,是被社交媒體放大了。”海洋公園主席、蘭桂坊控股主席盛智文22日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說到,政府應有所為。
香港一名不愿具名的香港政府高級官員向財新記者也有同樣的論述。“社交媒體放大了矛盾,觀點偏激,成為煽動民粹情緒的催化劑。”他指出,“政府希望從教育和解釋入手,讓大家明白沒這么一回事,生活上出現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要影響到經濟。”
該名官員表示,從政府來說,政府可能對民間情緒不夠敏感,沒有早點解決一些問題,很多事情如果早點解決民意也不會這么大。有些港人認為水貨客影響他們的交通出行,但如果早點解決,可能就不會這樣。但“香港與內地經濟的融合是不能改變的,內地游客對香港經濟很有幫助。”
香港一名政界人士向財新記者指出,這些問題的癥結與政府的管治能力有關。此外隨著2017年香港普選特首到來,這些小問題都被政客操弄和放大了。
香港首富李嘉誠早前在接受財新傳媒采訪時曾指出,“滋生民粹乃是人之常情,但社會的重點是如何解決問題,而不要停滯在憤怒情緒的階段。”李嘉誠說。
“2003年的香港可以說奄奄一息,因為非典SARS香港沒有旅客,特首前去北京,希望能有根‘劃動點燃香港的火柴’,這才有了“個人游”計劃。”盛智文說,“沒有旅游業的香港,就是死水一潭。”
屌絲趨勢
隨著自由行開啟10年有余,其也正發生結構性的轉變,由過去的精英化,轉向屌絲化,這也許是街頭出現一些“不文明”現象的發生,但有政商界人士指出,作為自詡生活在文明社會的香港人,是否更應該持有一種包容和理解心態呢?
“香港以前吸引的是一二線城市游客,現在則多是三四線城市。”一名往返滬港兩地、從事奢侈品銷售研究的人士說到。
“自由行中的高端旅客越來越少了,屌絲群體的替代是個結構性趨勢。”孫鳳強向財新記者表示,近年來,內地不過夜旅客人數越來越多,而高端旅客群體是過夜的,兩者的人均消費增幅也能說明這一趨勢。
據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統計,過去5年間,內地過夜旅客規模由2009年的966萬人次增至2013年的1709萬人次,在港消費金額由6620港元升至8813港元;而內地不過夜旅客人數則由829萬增至2366萬人次,在港消費金額由2352港元升至2721港元,后者人數增幅中遠遠快于前者,但消費金額的增幅卻不明顯,遠落后于前者。據香港財政預算案報告,過去5年,香港年復合通脹率為3.3%。
旅客質量邊緣化與本地民怨增多是否會形成惡性循環?鄭宏泰表示,該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內地的高端旅客在到訪過香港幾次后,就會逐漸去更遠的地方,提升服務素質至關重要。“旅客不能覺得在香港旅游是在受罪,應該感到賓至如歸。只有提高了旅游服務質量,才能吸引高增值客戶,讓不良情緒慢慢消散。”
“并不應該苛責內地游客,旅客教育需要時間,隨著他們旅游次數的增多,會意識到并適應旅游當地的文化,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盛智文說到。
政策去從
民怨增多,也引發港府在政策上出現調整。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4月會見傳媒時多次表示,港府希望在不影響本地經濟的前提下,研究調整內地居民“一簽多行”赴港政策,盡量將對市民民生方面的影響降到最低。
自2009年4月1日起,持有深圳本市戶籍人士可以享有“一簽多行”,即一年內多次往返香港。據港府網站數據顯示,符合資格的約有268萬人。而香港的人口大概為700萬人。不過,“一簽多行”的實施后來也引發了諸如水貨客等問題。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回應記者時透露,4月初,行政長官梁振英已提出就旅客人數增長及結構方面與中央溝通,如有結果會盡快公布。港府未來將一方面提升香港自身的承接能力,另外也會在旅客人數增長及結構方面做工作。
盛智文建議,兩地政府應坐下來商討,一起建設跨境高峰監測網絡,通過科學方法調控,在某些高峰時段如春節、黃金周期間放慢簽證發放速度,直到香港建設好與旅客人數相匹配的基礎設施。“這就好比買機票,票務處不能不斷賣票,飛機座位畢竟是有限的。只要調節好了即可。”
就在政府檢討政策的同時,對于香港旅游城市地位的擔憂也開始出現。
“香港不是個價廉的地方,低端的旅客可以流失,他們可以花更少錢在其他地方過個好假期,但是需要留住高端,吸引更多的家庭和年輕人。”盛智文說。
類似盛智文的擔憂并不在少數。在過去,香港一直是商務旅游城市,人們來香港只是談生意,購物,酒店都沒有兒童中心。盡管香港現在仍是商務旅游城市,“但也吸引更多的家庭來旅游。香港旅游城市的本質正在發生變化。”
盛智文指出,單靠購物,旅游城市的光環是會褪去。香港的旅游業發展,要有城市的獨特性。他表示,香港有18個區,為了擴展游客承載量,港府應審視每個區,挖掘他們自身的特點,令香港之行更讓旅客興奮。
“如果香港持續向內地旅客釋放不歡迎的訊號,內地旅客可以選擇去其他地方,他們的足跡已經遍及全球,旅游城市間的競爭異常激烈。香港需要讓旅客們感到受歡迎,內地和香港需要彼此,未來也是兩地彼此融合的趨勢,相處得是很重要的。”盛智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