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到社會福利院或敬老院做志愿服務,陪老人聊天解悶,緩解獨居老人的寂寥,本是好事。但最近,佛山市福利院的老人們卻因此煩惱不已。每到周末,志愿者都扎堆而來,有時一天要來五六批,最多時甚至有十幾批。為了接待他們,老人們身心疲憊。“五一”期間,佛山市福利院志愿者再次扎堆以至“爆棚”,5月1日就迎來5批志愿者。(《廣州日報》5月4日)
類似節假日志愿者扎堆的新聞,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國人向來以仁行世,雖覺扎堆不妥,但從鼓勵善舉、弘揚愛心的角度出發,大多見之笑之,不忍批之。然此風漸長,已偏離志愿精神的本義,形成了不太好的示范效應。
這種扎堆和這幾天志愿者扎堆上海世博會有著本質區別,前者是一種透支式服務。仔細觀察當會發現,節假日轟轟烈烈的背后是平日里的冷冷清清,節假日透支了平日的志愿熱情。然而,世博期間的志愿者扎堆是因為世博本身需要,這既是一種集中展示和宣揚,又培育著志愿精神的形成。
節假日志愿者扎堆固然有一定的客觀原因,如志愿者更容易在節假日抽出時間從事志愿服務。但這掩飾不了,在節假日做志愿者更容易產生轟動。而且,有些志愿服務本來就是配合節假日的,組織者往往“聞節起舞”、“因任務而動”,大家都要在這一天這幾天去完成任務,志愿者當然扎堆。據佛山市志愿者協會社會福利志愿者服務總隊秘書處介紹,當地長期為福利院提供志愿服務的志愿者團隊有十多個,但由于志愿者素質參差不齊,部分志愿者到福利院來是走過場,或者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
志愿者扎堆的本質問題在于,“醉翁之意”不在服務對象而在其本身。即使說其中存在志愿精神,這種志愿精神也極其有限,而且更容易對志愿精神造成傷害。對福利院老人而言,這種形式化的志愿服務其實是“被服務”,拒絕,于心不忍;不拒絕,一次又一次配合,絲毫起不到分憂解悶的效果,反而由于愛心“過剩”而身心俱疲。而且,由于它的透支性,志愿者一旦完成任務,即揮手作別,老人真正需要的長期志愿服務并不存在,整個社會的志愿氛圍并不見長。
真正的志愿服務應是,內,意在他人,最起碼主要是為了他人;外,如一汪清泉細水長流,而不是集中式扎堆式的透支服務。不必諱言,透支式服務有著深深的社會背景,婦女節關心婦女、兒童節關心兒童……從這意義上說,要遠離透支式服務,回歸志愿服務的本質,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尤其需要公權的示范與引導。喬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