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昌9月5日電 題:探訪江西南昌“最牛”農民工子弟學校 作者:于長洹 張義 王海琦 2010年9月1日這一天,原青山湖學校五年級學生楊嘉誠剛吃過早飯,就迫不及待地拉上妹妹的手,一路飛奔至他們的新學校——陽明學校。這一天,他已期盼了許久。 8點左右,陽明學校900多名學生穿著統一校服在操場集結,迎接他們在新學校的開學典禮。在這900多名學生中,農民工子女占據了85%的比例。
這座占地15畝、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的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學校,可容納教學班36個、學生1800人,各類現代化教學功能房一應俱全。自2009年8月動工之日起,就被媒體譽為江西南昌市“最牛”農民工子弟學校。
校門前停了那么多小汽車,學校附近一路旗幟飄揚,教學樓上掛滿了鮮紅的道賀橫幅。 令楊嘉誠自豪的是,自己是鼓號隊中的一員,為迎接這一天,他一個暑假都在苦練三音號。他夾雜在由65人組成的鼓號隊中,異常興奮。
楊嘉誠站在隊列中,微風吹佛在他的臉上,讓他感到陣陣清爽。五光十色的禮花飛揚在空中,楊嘉誠聽到了臺上一位領導的講話,“看到同學們為新學校高興,我也感到榮幸。”
熱鬧的開學典禮完畢后,楊嘉誠和同學們跑進了教室。同學們將胳膊擱在光滑的桌面上,左顧右盼,新奇地打量著嶄新的一切。多功能投影儀首先吸引了楊嘉誠的目光,他渴望能在屏幕上看到課本上的圖畫。
下課后,同學們立即飛奔至乒乓球室。楊嘉誠說:“原來的青山湖學校只有一張乒乓球桌,現在有五張。”以前,因為懼怕高年級學生,楊嘉誠一直不敢靠近桌臺。而現在,他和同學的新鮮勁還沒過去,每次下課都去爭搶乒乓球桌。
新操場比之前大多了,奔跑在綠茵場地上,楊嘉誠現出孩童的純真。
楊嘉誠的父母以收廢品養活一家五口人,一大早就騎著一輛破舊的三輪車出發,開始新一天的奔波。
由于父母每天奔波在外,姐姐擔負起了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 現在,他們一家五口還擠在一間屋子里,爸爸媽媽睡一張床,三個孩子擠在另一張床上。11歲的楊嘉誠已經有點害羞了,他希望有一天能自己睡一張床。
雖然家境清貧,但楊嘉誠依然微笑地描述這一切。唯一讓他感到煩心的是,自己想要幫姐姐干活,不想讓她太累,但姐姐執意讓他好好學習,不讓他插手家務。
在學校,楊嘉誠感到由衷的快樂。他就讀的青山湖學校,原為廠辦子弟學校,招收的學生大部分都是農民工子女。楊嘉誠在里面絲毫感覺不到落差,在學校里,他保持著一貫的自信。作為班長,不僅成績優異,而且深受同學和老師的喜愛。
陽明學校校長馮玉成說:“這些農民工子女和本地孩子相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他們都渴望成長,可能家長忙于生計,自身受教育水平也不高,我們更要擔負起教育他們的責任。”
談到農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的隔閡問題,馮玉成則坦言,現在孩子都小,體會不到這種落差,“我們希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快樂健康成長。”
羅玉珊,這個14歲的初二女孩目光清澈,身穿一件藍色T恤,牛仔褲已經洗得發白了,膝蓋處還有明顯的破損。
3歲時,羅玉珊父母從進賢縣遷至南昌市區,開始他們的蝸居生涯。初到南昌時,他們一家五口睡在別人家的過道里,現在租了一間房,但家境依然沒有得到改善。母親在家操持家務,父親在外和叔叔做鋁合金雜活。
之前,由于家里付不起借讀費,羅玉珊輾轉多地,最終才得以在青山湖學校就讀。
考慮到農民工家庭的實際情況,陽明學校放寬了就學準入條件,減少了繁瑣的手續,陽明學校副政教主任程蘭蘭說:“我們學校取消了這些農民工子女的借讀費,以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收費標準都是統一的。”
馮玉成說:“首先教學質量是可以保證,我們有63名骨干教師。之前的青山湖學校,面積太小,而且校舍已經破舊,滿足不了教學要求。農民工子女的上學問題也愈發凸顯出來。因此,東湖區政府決定籌建陽明學校,將青山湖學校整體遷移,并大量吸納農民工子女入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