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三:怎么送?
“爸爸,教師節來了,同學的爸媽都給老師送禮,為何偏偏你不送啊?你說老師會不會對我有看法啊?”吃飯時,上初中的女兒不經意的一個提問,觸動了王先生的敏感神經。女兒告訴王先生,班里大多數的同學家長,都給老師送禮了。
“爸爸不給老師送禮,因為我相信老師對學生都是公平的。”王先生故作鎮定地告訴女兒。其實,女兒不知道,爸爸已經背著她,偷偷地給班主任及各科任課老師送禮了。王先生無奈地編織了這樣一個善意的謊言,是他不想讓女兒過早地沾染不良風氣。
原來,王先生女兒就讀于一所貴族學校,學生的家庭經濟大多比較優越,家長們送禮成風,王先生早已有所耳聞。看到身邊的家長都送禮,王先生也偷偷地效仿。
想起第一次替兒子送給老師禮物,張女士就覺得好笑。她第一次送給老師的禮物,是一張商場的300元購物卡。當時,她趁上課之際來到學校,找到孩子的班主任,一陣客套寒暄后,走時留下了一個信封。“為了不讓別人懷疑,我在信封上還貼了一張郵票。”張女士說,老師看到也沒吱聲,就送她出了辦公室。
學生:觀點各異褒貶不一
教師節快到了,想要給老師送禮的,可不只是家長們,還有校園里天真的孩子們。與家長們的處心積慮相比,孩子在準備禮物時想法則簡單得多。大多數孩子表示,最想送給老師自己親手制作的書簽、賀卡等小禮品,或者鮮花、金嗓子喉寶等禮物。
在孩子們的禮物中,也有一些別出心裁的禮物。“我想送老師一個‘出氣筒’。”南寧某小學的四年級學生小宇(化名)說,有時候班里調皮的學生不聽話,老師就會很生氣,有時還會偷偷地哭。如果老師有“出氣筒”了,就可以打那個“出氣筒”解氣了。
在小宇的同學中,當記者問起“希不希望爸爸媽媽也給老師送禮物”時,有的小朋友一臉茫然,有個小朋友則大聲地說:“希望啊,因為班里有個同學的爸爸經常請老師吃飯,那個同學成績一般卻當了班干部,可以幫老師檢查作業,值日管班上的紀律,隨便進老師辦公室,還可以參加文藝表演。”
然而,也有學生認為,學生和家長在教師節給老師送禮無可厚非。南寧三中2010級畢業生小羅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人與人的正常交往講究“禮尚往來”。老師為學生付出了很多,適當送點禮物理所當然。但是,如果為了讓孩子從老師那里得到更多照顧,或謀到“一官半職”而去送禮,這種禮物就有點變味了。
老師:收到“大禮”是負擔
“收到學生或家長的禮物,感覺還是蠻溫馨的。”南寧市某中學的陳老師說,每次收到學生或家長的禮物,不管是否是自己需要的,他都感覺心里暖暖的,他認為這是學生和家長體諒老師工作的辛苦。
然而,有時候家長送來的禮物,也讓陳老師感到很為難。“有的家長送的禮物動輒上千元,感覺壓力太大了。”陳老師說,如果學生或家長真是感激老師,他可能也會接受,但是現在很多家長是為了讓老師“辦事”才送禮。“有的家長送了禮,好像就有了某種特權,會不斷地給我們提各種要求,感覺自己好像‘拿人手短,吃人嘴軟’了”。
“多管管自己的孩子,少給老師惹麻煩,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尊重。”南寧某中學的楊老師說,她班上曾有一男生上課總是說話,她多次打電話給家長說明這一情況,但是家長不太管。無奈之下,楊老師把這個學生調到后排坐,家長知道后竟然拿著一個紅包來了,這讓她感覺很受侮辱。
專家:尊師應重情不重禮
廣西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唐德海教授說,老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付出了自己的辛勤勞動,得到學生和家長的適當禮物肯定無可厚非。然而,一些家長送禮的所謂出發點也是為了孩子,但是想通過金錢來“買”特殊待遇是不正確的,這不僅褻瀆教師職業的神圣,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同樣有弊無利。
其實,在家長送禮給老師的過程中,真正的受害者是孩子,他們的心靈會受到傷害,品德上也會沾染不良風氣。從學校管理者來說,雖無法左右整個社會大環境,但還是可以營造好學校這個小環境,杜絕送禮之風。
那么,在家庭方面,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并且身體力行地尊師重教呢?南寧家庭教育專家楊春成認為,教師節到了,如果孩子和家長是發自內心地送禮物給老師,也是值得提倡的。讓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對社會、對孩子的成長都有利。但是,送出的禮物要有一定的度,不能盲目地攀比。
作為學生家長,要體會到教師的艱辛,尊重教師的勞動,配合教師的工作,經常與學校和老師溝通,共同教育孩子。而且,家長應該盡可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老師在精神層面的尊重。
比如,當孩子向家長哭訴自己在學校被老師批評時,家長不應該立刻站在孩子一邊指責老師,而應該冷靜地向老師了解相關情況。如果家長和老師之間在教育孩子時有一定分歧,應該在私底下和老師商榷,這對于老師和學校的工作都有一定的推動促進作用。 南國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