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目前在國內陷入“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境地。也難怪,作為一款新生事物,就像當年火車發明時,有人騎馬和火車賽跑,譏笑火車太慢。但直到今天,馬還在以以前的速度跑,但火車的速度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電動車也一樣,作為一個新事物,它的成熟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被大眾所接受。而在中國政府的規劃中,電動車一度被“欽定”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未來技術路線。那么,在這個還看不到前景的市場里,電動車怎樣才能為普通消費者所接受?
電動車有多好,不是廠家自己說了算,消費者只有切切實實開了、感受了,才能有勇氣和信心去嘗試這個新產品。
要想讓消費者真正信任電動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一名消費者,相信大部分人對電動車很感興趣,有興趣就有市場。但問題是,消費者對技術參數、電池水平等基本都不懂,講再多對他們都沒用的。唯一能夠打動他們的,就是切切實實地感受它。
所以,筆者建議,電動車要想推廣開來,讓消費者樹立起信心,應首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長期試駕活動。體驗者將每天的使用感受通過文字、圖片、聲音以及視頻的形式公布出來,相信能夠給消費者以直觀的感受。
一般的常規試駕,幾十分鐘甚至幾分鐘的體驗,根本不能夠感受到電動車的特性。而且作為一款市場上幾乎從來沒有的車型,電動車不像普通燃油車,很多人都已經開過,差別只是品牌和不同車型。但電動車就不同了,它可以算是一款全新類別的車型,甚至可以和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獨立出來的品類,所以不能以傳統汽車的短暫體驗來讓消費者感知到電動車的特性來。這就需要電動車愛好者們能有機會長期的、日常的、親密地接觸這款車。
但迄今為止,包括比亞迪e6、日產leaf聆風、雪佛蘭volt(非純電動車)等都沒有征集消費者實行過長距離(數百或數千公里)、長時間(一個月以上)的切身體驗活動,消費者對電動車如何使用、續航里程、電池安全性、充電便利性等都沒有一個第一手的認識,只是停留在廠家口若懸河的自我宣傳上。
長遠來看,這不利于電動車市場的發展。那么,為何汽車廠家沒有讓消費者長期體驗呢?是產品不如宣傳中講的那么成熟,害怕消費者體驗后打消購買電動車的念頭嗎?不管怎樣,最起碼我是不敢輕易嘗試購買電動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