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財險巨頭帶頭違規搶規模的亂象,近日引起市場廣泛關注。媒體追蹤報道不斷,監管部門更是亮黃牌以示警告。
事實上,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違規行為。激戰車險手續費的背后,是各財險商對市場份額的一次保衛戰,亦是財險巨頭在今年“車險增量有限、車險改革將迎變數、電銷模式遭遇瓶頸”這三重壓力下的一場暗戰、亂戰。
部分財險巨頭的帶頭保衛戰,掀開了今年全國車險市場亂象的序幕。
車險增量似枯竭
當券商相繼拋出“財險業盈利高景氣有望持續”這一論點時,身在財險公司分公司的基層負責人卻不以為然。
為業內人士所熟知的是,車險是財險業的大頭,大部分財險公司的車險保費占比高達八九成。談及今年業務情況時,一家中資財險上海分公司負責人一臉焦慮。他坦言,今年車險市場十分嚴峻。
首先,車險增量近似枯竭。“私家車等非營運類車險業務,因新車銷售下滑,增量業務陷入低谷;貨車等營運類車險業務,則受出口需求下滑導致物流運輸業務減少,也出現明顯的增量下滑。”
其次,車險市場化改革在即。隨著改革的臨近,不少財險公司擔憂:改革之后市場會出現較多變數,市場份額會因此受到沖擊。
再者,電銷模式遭遇瓶頸。過去兩年將車險保費帶入高增長的電銷模式,目前正陷入產品同質、價格同質,和在新增客戶有限的情況下,存量客戶被挖掘殆盡的困境。
以車險電銷主力軍平安為例,據上海保險同業公會未公開的內部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平安產險在滬車險保費同比增幅為12.9%,而去年一季度的同比增幅卻高達43.7%,增速明顯下滑。
一方面車險“蛋糕”在縮小,另一方面搶食者卻與日增多。在市場嚴峻的形勢下,財險新軍的不斷擴容,讓財險巨頭倍感壓力,誓死捍衛市場份額。據知情人士透露,人保財險上海分公司就于3月底召開專題會,部署“車險市場份額保衛戰行動”,并制定了二季度1.5億的增量目標。
放寬承保和理賠條件
在財險巨頭打響“保衛戰”的同時,市場人士看到的卻是保衛戰背后的隱憂。
從這場“保衛戰”中,記者嗅到了“規模至上”、“犧牲利潤”的味道。從市場一線獲得的調查信息顯示,除市場熱議的手續費高企之外,為了搶奪更多的市場份額,部分財險巨頭開始放寬承保條件和理賠條件,往年因注重業務質量而采取的風控措施正在逐漸被放松。
以某財險巨頭分支機構為例,為響應總公司下達的保衛戰計劃,決定對車險家用車承保政策進行調整:如,放寬承保條件,將拒保條件放寬至出險次數8次以上;30萬車價以上新車,劃痕險金額不做控制性規定等。
由于財險巨頭主要競爭4S店、修理廠等中介渠道,因此,為搶占這個渠道的業務,部分財險巨頭不惜放寬授予中介的服務查勘權限。如提高4S店代查勘的單次事故金額上限,提高汽車零配件的加價率等,這些“放寬”之舉,形同于給4S店變相讓利。
除此之外,財險巨頭甚至重拾“垃圾業務”。公交車、出租車、集裝箱車,這些以往被財險巨頭視為“出險率高、無利潤可言”的雞肋業務,卻在市場份額保衛戰的壓力下,再度被其收入囊中。甚至為了爭奪這塊市場,將集裝箱車改為特種車承保,目的就是變相降低保費。
只重保費數量、忽視保險質量,部分財險巨頭“保費論英雄”的經營思路昭然若揭。市場人士紛紛感慨,規模至上的粗放式經營導向似有抬頭跡象,2012年車險承保盈利前景堪憂。
(上海證券報 黃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