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讓一度看上去很美的“合資自主”在迎來量產化兩年之際,再次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
早先,基于樂觀的市場預期,國家有關部委在出臺新版汽車產業規劃時為自主品牌乘用車制定了“截至2015年,國內自主品牌乘用車要占國內市場50%”,自主品牌轎車則“要占據市場40%”份額的激進目標。然而,今年國內車市總體低迷的行情,不僅拉低了業界對整個乘用車市場的產銷預期,也讓原本處境困難的自主品牌更是雪上加霜。同時,也波及到仍處于草創期的“合資自主”事業。
此時,來自發改委、工信部高層對“合資自主”的主動正名,以及在后續利好政策層面的松綁,被外界解讀為對自主品牌整體銷量的有意推動。然而,正如“合資自主”這一提法最初面臨的挑戰,官方的支持同樣招來不少反對和質疑之聲。其中,爭議多年的技術創新和產業自主仍是爭議的焦點。
合資自主品牌都是拿一個外方已淘汰的平臺,拉個皮換個殼兒就在國內推出,這與真正搞全新開發的自主品牌產品所使用的資金、人力資源等是不可比較的。合資自主品牌有產品權、品牌權、定價權嗎?如果沒有,能算自主品牌嗎?
北汽股份副總裁、北京汽車總經理 董海洋
中國的合資汽車企業目前仍由外方主導,中方沒有太多話語權。在此前提下,合資企業搞“自主”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
華晨汽車董事長 祁玉民
從去年6月至今,自主品牌已經在增長率上與合資品牌形成了剪刀差,差距從10%增長到20%。如果國家在政策上對合資自主品牌放開,雙方的差距將進一步加大。
從產業安全的角度講,國家也應該在民族資本和國際資本之間尋求平衡點,并在這個過程中促進民族資本的發展。
長安汽車黨委書記、副總裁 朱華榮
在合資自主上,廣汽本田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當然,這個話題到現在還有爭議,我們不去討論,只是提出作為一個汽車企業該如何去創新。
合資企業走合資研發的道路,本身就是自己的使命。未來合資企業如何創新,就是推進自主研發,發展自己的自主品牌是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廣汽本田執行副總經理 姚一鳴
過去我們是全價值鏈中的一環,要自主就必須從中成長起來,掌握自己的全價值鏈體系。自主圖強關鍵是在于全價值鏈體系能力的培養,自己主導的全價值鏈體系,才是自主創新的沃土。
從確定要打造自主品牌開始,東風日產就堅持要為中國汽車產業做出一個立足高標準體系能力、具有全球競爭力和符合本土消費需求的百年品牌。
東風日產副總經理 任勇
合資自主本身也在發生新的變化,有一些新技術在自主品牌上的率先投放,這是應該予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