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自主”近日一再成為汽車行業內討論的焦點。
日前,工信部、發改委等部委在一次汽車產業論壇上相繼闡述合資自主概念,強調“合資自主”對于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并透露未來在政策制定上將一視同仁。
面對看似突如其來的表態,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宇恒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相關部門提出“合資自主”是基于合資自主可以填充自主銷量的目的,同時,重要的是這可以提升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據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7月份,自主乘用車品牌份額已創下2008年9月以來的新低。
據了解,合資自主品牌主要是指國內汽車合資公司通過購買、引進外方產品技術平臺,并在此基礎上重新開發出知識產權歸屬于合資公司的品牌、車型。而合資自主議題之所以如此被關注,很大程度上在于,不少人士認為這對獨立的本土品牌極為不利。
對此,李宇恒認為,對于合資自主汽車的推出,并不存在打壓國內自主品牌的問題,反而是在壯大自主品牌的陣營。此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也曾公開表示,“我所理解的自主創新,絕不是占乘用車19.4%的民族資本的自主創新,一定是在中國的國土上所有汽車的自主創新。合資車企中至少有50%是我們的國有資本,所以自主品牌和自主創新絕對不能把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排除在外。”
根據蓋世汽車網整理的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我國自主品牌銷量共計254.88萬輛,而其中目前已上市的四款合資自主品牌(廣汽本田理念、上汽通用五菱寶駿、東風日產啟辰和東風本田思銘)銷量合計僅有9.06萬輛。盡管品牌個數及銷量均相對較少,但其中單個合資自主品牌的銷量卻不容小視。如,寶駿630今年1-8月銷量累計實現4.31萬輛,已超過東風乘用車、華泰汽車等車企今年前8月的銷量。
據媒體報道,多數自主品牌企業認為“合資自主”是導致其市場份額下降的原因之一。對此,李宇恒卻認為導致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并非“合資自主”,主要是由于整個汽車市場的不景氣以及汽車消費政策的變化。而多數合資自主品牌均為市場“新人”,加上終端市場中經銷商網點稀少,暫時在市場中還不被消費者所熟知,所以對自主品牌不構成威脅。
據了解,目前中國市場已推出的四款“合資自主”車型中,售價遠低于同級別外資品牌車型,與自主品牌同級車售價接近。此外,“合資自主為合資公司提供了技術研發平臺。多年積累的人才、采購、生產、營銷、服務體系能力也為合資公司提供了資源優勢。”李宇恒指出這是合資自主品牌的優勢。
東風日產啟辰第二款車型R50不久前上市。據東風日產副總經理任勇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未來啟辰還將推出脫離日產平臺技術的產品,而目前,啟辰品牌的獨立技術研發項目已經正式啟動。“我們需要站在巨人肩膀上,找到最好的路徑,將別人的技術拿來變成自己的技術。”
李宇恒表示,合資自主已成必然趨勢。在過去幾十年的合資合作中,合資企業在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等環節都有了相當成熟的經驗,唯一欠缺的就是獨立研發產品的能力。現在再借用“合資自主”這只抓手,通過購買、引進外方產品技術平臺,合資企業可以建立自身的研發機構,培養自己的研發人員,生產自己研發的自主品牌產品,前景還是非常可觀的。
“不論是民族品牌的發展還是合資自主品牌的發展,對中國汽車工業而言都是在學習積累的過程中,其不同僅僅就是通達最終目標的兩條路徑,其匯合點應該就是做強中國汽車工業。”安邦咨詢研究員李海英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民族自主還是合資自主說到底只是形式上的區別,做強中國汽車工業的關鍵不是牌子叫什么名字,而是最終中國制造的整車上有沒有跨國車企不能復制的東西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