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第六個“中國城市無車日”。“無車日”交通狀況是否真的改善?公眾對此反應如何?本報記者以南京為例,展開實地探訪。
限行路段暢通 周邊地區擁堵
按照相關規定,無車日期間,7:00-17:00新街口地區除公交車、出租車、救護車及其它執行公務車輛外,禁止機動車輛進入。如果進入限行區且違停,將被罰100元、記3分。
【管家橋與漢中路交叉口】這里是限行與非限行區域的交界地帶。以漢中路由東向西的車流為觀測對象,21日中午12:00-12:30,累計通行約450輛車,私家車及商務車約有200輛。22日同一時間段,半小時內有150輛私家車及商務車。盡管限行提示牌很醒目,仍有部分私家車試圖左拐前往新街口。
【華僑路華夏銀行門口】這里地處限行區域的外圍,是長江路、華僑路、中山路的交叉口。22日上午10:30,以華僑路和長江路為界,中山路兩邊的交通狀況形成鮮明對比,往新街口方向十分空曠,只有零星的公交車、出租車,另外一側一片忙亂,交通狀況比21日還糟糕,個別車主直接闖入限行段,拐彎時直接開到逆行車道。22日華僑路、長江路的車流量明顯高于21日,中山路上準備拐彎至華僑路的車輛排到了珠江路。
【新街口公交南站】這是此次限行區內最大的公交站。21日12:00-12:30,有43輛公交車和55輛出租車路過,其中9輛出租車在此上下客。22日同一時段,有45輛公交車和97輛出租車路過,其中28輛出租車在此上下客。21日每個線路的公交車到站間隔時間比較均勻,22日則完全亂套,部分線路的車輛一次進站兩三輛,有的則長時間等不到。
記者以上調查顯示:無車日當天,限行區域車流量比前一天明顯減少;限行外圍區域,越靠近新街口越擁堵。選乘出租車和公交車的市民增多,公交車輛因外圍道路狀況而影響運行秩序。
倡議變“禁止”是否有違初衷
與前兩年僅僅倡導“停開一天車”不同,今年南京動了“真格”,交通管制措施更為嚴格,負作用也隨之而來。
昨天,南京市客管處副處長劉正直上路執勤。“在增加30%公交運力的情況下,基本保證了當天市民出行,但部分時段的暢通質量打了折扣。”他坦言,周邊路段交通狀況擁堵加劇是主因。
“限行”影響了正常生活秩序。“我們要去金陵飯店,從中山南路繞到這兒都繞一圈了,還是進不去,周圍又沒有停車的地方,太不方便了!”在管家橋路口,一輛紅色雪弗萊的女車主對限行頗有怨言。金陵飯店工作人員介紹,平時約70%的客人選擇私家車代步,今天則大部分改乘出租車了。市民陳先生昨天結婚,他說,考慮到新街口限行可能會堵車,婚慶公司的車隊比原計劃時間提前出發。而舉行宴會的酒店也在繁華地段,車到時比較堵,賓客花在路上的時間也多。
采訪中,多位城市交通、公共管理領域的專家均對“無車日”所宣傳的保護環境、低碳出行的理念表示理解,但對“限行”活動能發揮多大作用,均不愿公開發表意見。
南京交通界人士表示,無車日的初衷是倡導環保意識、減少公務車使用。但是,幾年下來,每逢無車日,都要動用大量人力,對部分路段進行交通管制,臨時改變部分公交線路原本的“倡議”變成“強制限行”措施了,就應該評估一下市民的認同度、參與感是更強了,還是“疲勞”了?
紓解困境不能流于形式
南京市交通運輸局公共交通處處長朱明明透露,周六開展無車日活動,純屬時間巧合。他坦言,從以往幾屆“無車日”組織實施的效果來看,并未看到交通有明顯改善。
沒有明顯改善的,還有環境質量。國內多個城市昨日空氣質量未有明顯好轉,仍出現了PM2.5污染。省環保廳大氣辦副主任單陽認為,空氣質量好轉需要長期治理,不會因為某一天車輛數量減少就會立即好轉的。
“夏木-tesir”在微博上吐槽:“在公共交通仍不完善的城市搞無車日,幾乎等于擾民日。網友“菜心粥”說,綠色出行的關注和思考,“限行”只是一種宣傳的形式,把無車日當做限行日,實在是本末倒置。
“紓解困境不能流于形式。”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導顧海教授表示,讓人少開車,不能完全靠自覺,政府要有一定的措施。
他介紹說,新加坡的做法可以借鑒當地有一種“特權車”,掛的是紅色牌子,只能在周末、節假日、早7點以前與晚7點以后行駛。由于車主做出犧牲,減少行駛以緩解交通壓力,政府就給予補償:買車半價,保險費、養路費等也為半價。而擁有這種牌子的車主,如果在工作日或其他非允許時間有急事需要開車,買一張特別行駛證即可。
顧海認為,這樣的做法比較好,很多人會把開車時間放在周末、節假日、晚7點,下了班也會到咖啡店喝杯咖啡,等到7點以后才回家,不但減少了城市擁堵,還有助于旅游、餐飲和其他服務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