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在“2012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盡管我國汽車工業取得了一些成果,成為名副其實的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但還不是汽車強國。蘇波認為,成為汽車強國,需要具備以下四個特征:支柱產業地位非常突出,具有世界級強大競爭力的企業,具有較強的實驗研究和技術創新的能力,具有強有力的零部件和相關支撐體系。
蘇波談到,目前,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滿足了國內高速增長的消費需求;國內主要汽車整車、零部件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新能源汽車經過十多年發展,關鍵技術取得比較大的進步,政策不斷優化,成熟度也在不斷提高;汽車產業集中度提高,汽車產品的結構趨于合理。2011年1.6升及以下乘用車市場占有率達68%,比2008年提高了6個百分點。
但他同時表示,影響汽車產業深層次發展的問題依然很突出,如自主品牌競爭力不強,汽車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弱;新產品推出能力明顯落后于國際化大公司,企業核心競爭力與跨國公司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零部件配套各成體系,形成了人為的市場分割,尚未形成配套化環境;能源環保問題突出,節能減排壓力日益增大;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尚未完全掌握,關鍵零部件和裝備依賴進口;對基礎前瞻性研發不足,政策法規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
蘇波認為,當下我國總體上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汽車行業還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三四線城市以及農村未來的消費市場還會有較大增長,汽車行業要在發展中做出調整。
“下一階段汽車工業發展絕不是簡單的產能擴張和滿足一般的產品消費,關鍵是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產品結構的調整和自主品牌的培育,是提高我國汽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地總結汽車工業發展的歷程和經驗,針對目前汽車行業發展的現狀和問題,進一步明確我國發展的方向,以確立汽車工業由大到強的發展路徑、發展道路。”蘇波說。
蘇波認為,下一步我國汽車工業,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汽車強國為目標,研究確定支持本土汽車企業創新發展和品牌建設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著重做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把自主品牌發展放到頭等地位,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關鍵技術,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投入達到3%以上。
二是加快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盡快啟動今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改造投資專項,以技術創新工程為抓手,舉全行業之力,攻破關鍵技術。
三是完善行業布局和企業組織結構,進一步提高行業生產集中度。積極推動產業布局結構調整,落實好相關退出機制,加快推進汽車行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四是建立開放、公平的零部件市場,大力推進本土化發展,支持汽車零部件產業公平公開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打破區域、集團之間的配套限制。
五是大力推動本土品牌建設。鼓勵各類企業以品牌建設為核心,提高產品供應鏈和質量管理水平。積極完善有利于本土品牌汽車發展的財稅、政府采購等政策。
六是促進外資在華企業進入汽車創新的主戰場,共同開發新產品,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水平和效益。
七是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引導汽車企業做好品牌建設,積極研發市場國際需求的產品。國際有實力的汽車集團通過海外投資并購重組、聯合協作等多種方式,公平參與國際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