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的噩夢始于2009年10月,至今仍未結束。它還在持續地為歐洲汽車廠商帶來重創。
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9月18日公布的數據,今年1月至8月期間,歐盟新車市場總銷量為826萬輛,同比減少了7.1%。與去年同期相比,希臘和葡萄牙本年度汽車銷量下滑幅度甚至超過了40%。
“歐債所覆蓋的國家范圍廣,每個國家的經濟條件、國家政策不一樣,因此歐元區的政策協調更為復雜。想讓整個歐元區的經濟進一步扭轉,要比任何單一的國家都困難。”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張志勇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歐債危機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并且不會在短期內結束。
陰云難散
歐洲市場低迷的陰云一時難以散去,眾多歐洲汽車廠商已經無法對這場危機坐視不管了。
大眾汽車最近將2012年全球銷量目標的970萬輛下調了30萬輛,變為現在的940萬輛。另據外媒報道,9月25日大眾汽車召開員工大會時,CEO馬丁·文德恩承認業務環境日益惡劣,此舉導致當天格林尼治時間11點54分,大眾汽車優先股價格下跌3.2%,為149.50歐元。大眾汽車在歐洲汽車廠商中向來表現出色,“現在就連大眾汽車都在縮減產能目標,其他汽車企業的情況可想而知。”張志勇這樣感慨。
不斷深化的歐債危機讓菲亞特也難以轉身。時間定格在今年6月15日,彼時,菲亞特CEO馬爾喬內在召開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大會上就曾表示:“我們去年為2012年制定的歐洲投資規劃,其資本輸出削減程度將達到5億歐元。”也就是說,菲亞特計劃將投資額度從75億歐元下調為70億歐元。日前,馬爾喬內再次預計歐洲汽車市場還將進一步惡化,并預測今年歐洲市場的汽車銷量不超過1250萬輛,這將成為最近20年里第二低的銷量成績。與此同時,菲亞特為了減少營運虧損,擬在歐洲削減兩成管理人員。歐洲市場的好壞對菲亞特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在張志勇看來:“菲亞特雖然是世界級的跨國公司,但是其歐洲市場的比重或者說意大利的比重占有非常大的份額,深受歐洲市場表現的影響。”
戴姆勒近期的一系列動作也證明了歐債危機對其產生的重大影響。據外媒報道,戴姆勒準備對其最大的汽車工廠辛德芬根工廠進行減產,該工廠的所有生產線都將受到影響,工廠的工人代表與管理人員目前正在就輪班計劃進行協商。與此同時,戴姆勒下調了奔馳業務的全年利潤目標,主要原因在于該公司在歐洲市場的表現不佳。
歐洲市場的疲軟讓歐寶同樣身陷泥淖。過去的3年里,歐寶已經裁員8000人。如今又有消息稱,業績發展不佳的歐寶將通過員工自愿離職的方式裁減約1000名行政管理人員,裁員占比達30%。“我覺得歐寶會成為下一個薩博或沃爾沃。”張志勇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而法國的兩大汽車制造商——標致雪鐵龍(PSA)和雷諾同樣沒能幸免于難。今年前8個月,法國新車累計注冊量為129萬輛,同比下降13.4%。PSA和雷諾新車銷量繼續走低,并先后宣布裁員和關停工廠。
鎖定中國市場
“歐債危機會給中國帶來什么,這個問題必須一分為二地分析。”張志勇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時稱。
事實上,確實有不少深處歐債危機漩渦中心的歐洲汽車廠商將未來發展的目光鎖定在包括中國在內處于上升通道的新興市場。
今年6月28日,廣汽菲亞特工廠在長沙竣工,菲亞特在華第一款國產車型“菲翔”下線。日前,菲亞特高層向記者表示,菲亞特考慮在華建立第二工廠,以推動在中國市場銷量的快速增長。此外,有消息稱菲亞特還將壯大經銷商網絡。
8月30日,大眾汽車簽訂在中國天津投資的協議,將在天津建廠生產汽車部件,這是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經濟合作計劃的重要部分。默克爾今年年內已經兩度訪華,除經濟關系之外,消除歐債危機是她訪華的最重要議題。而此舉正意味著大眾汽車繼續押注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長前景。
9月25日,北京奔馳二期工程項目在北京市南部新區舉行了奠基儀式。北京奔馳內部人士稱,“奔馳對中國市場是非常重視的”。根據北汽和戴姆勒去年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到2015年,奔馳在華年銷量將達35萬-42萬輛,這其中國產車的銷售比例將達到70%。
作為法國第二大汽車制造商,在2012到2015年間,雷諾將在中國開設120家經銷店。雷諾計劃明年將歐洲以外市場銷量占比提升至50%,目前這一比例為48%。而中國將是雷諾重點發展的對象。
毫無疑問,歐洲汽車廠商已經認識到了中國市場對于他們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而對中國汽車企業來說,現在正是提升自身技術實力和品牌價值的好時機。張志勇分析稱:“通過收購、兼并或通過參股結盟的方式,參與到歐洲企業的發展中去,可以獲得自己獨立發展無法獲得的技術、管理、銷售經驗,甚至幫助我們的產品進入到歐洲市場。”從這個角度來說,歐債危機帶給中國借勢發展的難得機遇,這無疑對自主品牌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不利影響也確實存在,一方面,歐洲市場的萎縮會使整個歐洲汽車廠商的收入和利潤下降,這會對他們在其他國家的合資公司產生影響。以菲亞特為例,“菲亞特裁掉歐洲的管理人員并轉移到中國來,實際是一種危機的轉嫁,會對中國的合資企業造成很大的負擔。在收入利潤比較低的情況下,負擔如此龐大高額的外籍管理人員的費用壓力會很大。”張志勇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時稱。
而另一方面,跨國車企對中國市場的加碼將導致優勝劣汰的加劇,自主品牌的生存壓力會越來越大。因此,自主品牌車企必須抓緊時間提升競爭力,以戰略的眼光應對歐債危機帶來的“機遇”,如何借勢發展確實是他們必須面臨也必須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