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誰搞垮了美國汽車業(一部美國汽車業的崛起和滅亡的歷史),作者: 【美】保羅·英格拉西亞 全球經濟衰退和來自海外汽車企業的沖擊,底特律的三大汽車公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誰會在這場危機中生存下來?曾經作為美國強大經濟實力象征的底特律,明天將會是一幅什么樣的圖景?本書是一部美國汽車業的崛起和滅亡的歷史。
如果說克爾維特和雷鳥代表了戰后底特律汽車的蓬勃發展,那 20世紀 50年代的凱迪拉克則體現出一種浮華和招搖,成為了一種象征物。
這種浮華歸功于通用汽車的哈利 ·厄爾,他深信汽車應該也能提供“視覺娛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厄爾注意到了洛克希德 P-38戰斗機雙尾翼上的穩定器葉片,并且決定將其縮小后搬到汽車上。于是 1948年,凱迪拉克的尾部多出了個尾翼,雖然體積不大,但標新立異。它們的流行促使厄爾又將注意力轉移到車的前部。同尾翼一樣,他在前保險杠上增加了一個體積不大的鉻合金突出裝飾物。到 1953年,這個突出物變成了圓錐形,酷似一個炮彈,從而體現出一種力量。但這個突出裝飾物同樣酷似女性的胸部,讓人不禁想到另一種不同的力量。人們很快就給這個鉻合金的突出裝飾物取了一個綽號,名叫“達格瑪( dagmar)”。為了使這個突出裝飾物更加奪人眼球, 1957年,鉻合金的“達格瑪”頂端包裹了一層黑色的橡膠,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奶嘴。與此同時,在“達格瑪”遍地開花的同時, 20世紀 50年代末期盛大的“汽車尾翼大戰”逐漸平息。
這場戰爭的發起者并非凱迪拉克,而是克萊斯勒。克萊斯勒以精美的工藝而知名,但這個優點又經常被其枯燥乏味的設計所抹殺。為了改變這點, 1955年,公司在汽車尾部增加了高聳的尾翼,并將這種新造型稱為“展望未來”。
克萊斯勒的尾翼酷似火箭。在這個人人傾心于外太空的時代里,它迅速風行美國。在 1955年的前 5個月內,公司的市場份額連跳幾級,迅速超過了 18%;而就在前一年,其份額還只有 13%。在克萊斯勒所增加的份額中,多數奪于通用汽車。
激烈的競爭中,三大汽車巨頭開始舍本逐末,癡迷地追求汽車造型上的差異,他們偏離了原來的方向,越走越遠。
1956年和 1957年,克萊斯勒在汽車上設置的尾翼越來越大,也讓通用汽車的高管們越來越擔心這個比自己規模要小的競爭對手。它們的成功顯得有些出人意料。凱迪拉克的設計師們為此急忙回到自己的設計臺前。 1958年秋季,通用汽車推出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希奇古怪的汽車。
1959年,新凱迪拉克產品的尾翼幾乎達到了車頂的高度。這些尾翼過于龐大,以至于凱迪拉克 75系列比通用汽車 50年后的悍馬 H2還要長 3英尺。在尾翼的旁邊是兩個突出的紅色尾燈,一邊一個,酷似男性身體的一個特殊部位。這些被人戲稱為“睪丸”的裝飾物替代了輪轂蓋,成為那些頭發油膩的少年犯們的偷竊目標。凱迪拉克一再強調自己的領先地位,通用汽車每款型號都設計有形狀迥異的尾翼,其中別克呈一定角度的“三角翼”,雪佛蘭呈水平線的“蝙蝠翼”。
形狀各異的尾翼層出不窮,它們只不過是歷史上一種有趣的奇特事物,但同時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這顯示三大汽車巨頭已經將競爭重點從技術或工藝轉移到了造型上。對造型的癡迷最終讓底特律誤入歧途,而競爭對手此時正在選擇另一條不同的道路。但是在 20世紀 50年代,美國人醉心于各種造型,越奇特越好。福特公司是個例外,不過其經歷也正好體現了這條規則。
1956年 1月份,福特公司發生了一個重大的事件:其股票上市發行。在此之前,三大巨頭中的另外兩家早已搶先上市。股票上市后,福特家族特有的、帶有特殊表決權的股票保證了他們對公司的控制權。與此同時,公司推出新豪華汽車品牌的計劃也逐漸展開。
1957年 9月 4日,福特公司推出了“埃德塞爾”品牌,一共 4款車型。
這 4款車不再配備高高的尾翼,其造型的獨特性在于一個巨大的橢圓形前格柵。很快,這幾款汽車就被人比喻為馬項圈和馬桶座圈。
格柵只是埃德塞爾的問題之一。除了在外觀上顯得離奇可笑之外,這些汽車在技術上也乏善可陳。其質量令人生疑,尤其是搖搖晃晃的懸架系統。在上市后的第一年里,福特公司只售出 20萬臺埃德塞爾,不到原計劃銷量的 1/3。1959年 11月,在兩年的徒勞無獲和近 4億美元的虧損之后,福特公司取消了埃德塞爾產品,以避免進一步的虧損拖垮整個福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