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長假至昨天已經正式結束了。此次長假是國家《高速節假日免費》政策出臺后的的首次推行,全國路網也迎來了大考。由于高速公路的免費,據新華社報道,在8天時間里,全國公路水路共運送旅客6.6億人次,同比增長8.8%,相當于我國一半人口東南西北大流動了一次。
高速免費通行政策經過此次首秀后,讓我們感到有喜有憂。喜的是免費政策終于落地,千萬車主享受了一把公共福利。而免費帶來讓我們憂慮的問題也慢慢涌上心頭。中秋、國慶長假期間我們看到了許多和交通免費有關的新聞,有的讓人很心痛,這些新聞主要出現在開始的前幾天中:
例如:“陳先生是安徽蕭縣人,一家人在上海打工,為少交275元高速公路收費,他等到能免費通行的時候才上路,結果被堵在高速路上,錯失了與父親見最后一面的機會!
例如:“我妻子懷孕6個多月,羊水突然破了,但是現在被堵在了高速路上,請求幫助!”10月1日上午10點多,一名焦急萬分的司機向蘇州警方求助。在蘇州交警和120急救人員的幫助下,孕婦好不容易被緊急送往醫院。然而可惜的是,昨晚記者了解到,由于孕婦破水時間過久,最終小寶寶未能保住。
例如:“卓先生本來打算9月29日出發,從東莞開車回湛江老家,路程約400公里,高速路費約300元。因為碰上首次高速免費政策,卓先生決定9月30日中秋節當天回家。如果是在平時,不塞車情況下,4個小時可以抵達,油費大概在200元左右。但在9月30日早上11時出發之后,一路遭遇堵車,車流極度緩慢,花了將近12個小時才抵達化州淡水高速出口,比平時多了8個小時,油費也多出了大半,花了將近350元油費,雖然高速是免費了,但時間成本大大增加了,直接導致燃油成本也增加了。”
上面的幾則新聞是長假全國高速免費前幾天的一個真實縮影,高速免費造成民眾集中出行而讓高速路出現了“大堵車”,有關這樣的新聞在不斷刺激我們的神經。這其中,許多觀點和矛頭直指高速路口的發卡模式。
從我們汽車之家研究中心的調查數據來看,高速免費政策是無法優化高速入口路況的。有關測算顯示,一輛小車通過收費站交卡、繳費約需16秒。發卡交卡本是繳費模式中的措施,免費之后已無用,然而本應取消卻不取消。這就造成了車輛激增,發卡交卡依舊,大家都堵在了路口處。就像報道說的“有的車主開始打球,有的踢毽子,有的甚至還開始了遛狗”。如果發卡模式照舊,那么如果不擁堵反而是件怪事了。
在車主以及輿論的聲音針對發卡的模式展開議論后,許多高速路段在長假的后幾天開始陸續取消了發卡收卡,變為直接抬桿放行。而之后幾天的擁堵情況明顯就有所緩解。而有的網友也對高速出行獻計獻策,比如提前1天免費,可以避開這種集中出行情況等等。
如果說高速首次免費是這個黃金周最具破冰意義的新政,那么高速路重大節假日免費之后,如何越走越順暢?讓免費的午餐吃起來真正美味,這是需要政府管理部門以及社會力量需要好好思考的一個問題。
編輯想說的是,高速免費這件事本身是沒有錯的,是件好事,但是相關部門在面對擁堵時有沒有應急預案?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是需要我們好好的來反思的,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高速免費好心辦好事”,而不是讓人出行倍感糾結。
這次只是高速免費通行政策的首秀,接下來的春節、春運可能會迎來更大的一次客流,希望到那時,我們的相關部門能夠總結好經驗,真正讓政策能夠給民眾帶來實惠。
最后我們還不要忘記這樣一組數據:9月30日至10月7日,全國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起。涉及人員傷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64起,造成794人死亡、2473人受傷,直接財產損失1325萬元。由于長假出行,大家在出行的時候,一定也要注意安全,讓擁有汽車的生活真正給我們帶來方便和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