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歷史,就是一部IT互聯網產業不斷自我顛覆創新的歷史。實際上,硅谷正在變成可能顛覆所有產業的地方,譬如,我認為硅谷正在醞釀顛覆汽車產業。
最近的兩則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則關于全電動汽車。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 Motors)創始人穆斯克(Elon Musk)推出了太陽能超級充電站,開始在加州部署,他提出“免費駕駛”的口號:車主可以在美國東西海岸之間自由馳騁,而且用這些電站充電是免費的。穆斯克預計超級充電站兩年內可以推廣到全美,他還盯著歐洲和亞洲。
另外一則是關于無人駕駛汽車。加利福尼亞州最近通過一項法案,將允許在加州的公路上進行自動駕駛汽車試驗,于是,引人矚目的谷歌無人汽車正式上路。谷歌已經開發出一系列無人駕駛汽車,一些員工甚至已經用作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了。無人駕駛汽車的好外有很多: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因為數字信息可以讓車輛之間不停地溝通;殘障人士可以使用汽車;在大城市里塞車的乘客的可以同時工作;預計還將顯著改善道路擁堵和環境污染等問題。
從無人汽車到電動汽車及超級太陽能充電站,都不是傳統的大汽車公司的創新。
谷歌是一家做搜索引擎的互聯網公司,推動研發無人駕駛汽車的,是谷歌公司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而率先生產出全電動汽車和推出充電站的,是穆斯克,他曾經是互聯網支付公司Paypal的創辦人。他們可能顛覆世界汽車行業嗎?有可能,也許他們最終都不會成為底特律意義上的汽車制造商,但他們將成為顛覆汽車的一股源動力。
布林與穆斯克顛覆汽車行業的行為,實際上是以硅谷的方式,在激發一種面向未來的汽車新概念。底特律正在向硅谷學習。發明過大規模汽車生產方式的福特汽車公司,提出了用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以及新的交通解決方案"重新發明汽車”的口號。最近福特開設了一間硅谷實驗室,目的是“置身于傳統的福特基礎設施之外”,能接近創新公司以及探索大數據的趨勢。
汽車行業將向哪里發展?正如福特汽車的傳人比爾.福特所說:生產更多的汽車嗎?顯然不是,而是生產一種全新的汽車。而汽車制造業的創新,為什么正發生在硅谷,而不是在底特律?我們可能不得不關注的一個現象,硅谷不僅在用互聯網和IT技術影響著幾乎所有的產業,而且在創新的方式以及公司的形態方面,也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硅谷經過多年創新,已經摸索出一套比較有效的創新管理體系。如果說傳統制造業中有“精益制造”的話,在創新中產生了“精益創業”的方法。譬如說,谷歌推出的無人駕駛汽車,以及特斯拉的電動車和超級充電站,在性能上遠沒有達到傳統汽車和電網那樣完善的程度。但是硅谷產品創新,與傳統汽車生產商在豪華儀式上推出新車型完全不同,而是推出最小可行產品(MVP),在與用戶的不斷互動中迅速迭代與改善。逐步積累起顛覆的力量。
硅谷成功公司,能迅速發現用戶和消費者,這套方法同樣可以用于制造業的產品創新。社交媒體Twitter及移動支付公司Square的創始人多爾西(Jack Dorsey)這樣看待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產品新:“當我發布一個新產品或者一個新的廣告時,我會即時得到人們的想法和人們如何反應。我能用那些反饋進行調整,而且改善我的服務、產品和公司,所有都可以實時完成。”
硅谷的創新,往往是小公司網絡中的開放式創新,而那些大公司的創新,也越來越重視通過收購小公司,或者與中小公司之間形成聯盟網絡來創新。福特做新汽車的創新,借鑒了IBM當年做PC的方法,到一個遠離公司總部的地方設立實驗室。而特斯拉與戴姆勒公司及豐田公司都有技術合作。
中國公司比亞迪從做電池到做電動車,當時是一個極具前瞻性的想法。創始人王傳福通過先做傳統汽車,然后再進入電動汽車,也不失為符合中國國情的路徑。但比亞迪似乎在做傳統汽車中迷失了方向。
比亞迪有自己的電池技術、造車技術、太陽能技術、蓄能技術,王傳福本人也有未來分布式能源的成熟構想,為什么不能像特斯拉那樣推出自己的太陽能充電站呢?谷歌已經開始鋪設自己的光纖網,特斯拉要做自己的充電站。所以,做電動汽車,可以不依賴現有的電網系統,也沒有必要在傳統汽車行業中做到第一。比亞迪曾經在國際性車展上第一個推出全電動車,但它一直沿用著傳統制造業的方式做創新,被動等待國家的有關政策,這條路可能行不通。
除了政府扶持之外,中國應該提供更加寬松的條件,更加開放的市場,讓各種新能源汽車能盡早走出實驗室,以創業的方式進行商業化的探索,盡快找到和形成用戶。
最終我們可能會看到,是“汽車”的概念本身正在悄悄發生著變化。那些硅谷的顛覆者們正在從初級開始滿足消費者的要求,但同時在灌輸一種新的價值主張。汽車行業在迎來一場巨變,這些變化的推動者,可能來自據有硅谷思維的小公司,而不是汽車業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