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海城東上班的黃女士最近挺糾結:因為住在老城區,上下班路遠不便,她很想買一輛電動汽車,但家人很不支持。
記者調查發現,既便捷又環保,且價格相對偏低的新能源汽車,確實存在“叫好不叫座”的情況。其實,電動汽車難入尋常百姓家,主要在于不少市民有許多認識上的誤區,而這需要政府積極引導和扶持。
“吆喝”3個月賣了5輛
“街上開的人不多,就是不好嗎?”黃女士告訴記者,丈夫反對他買電動汽車,并非是錢的問題,理由是眼下買的人少,街上難得看到幾輛,生怕妻子買了會成為“擺設”。
其實,比黃女士更糾結的,還有賣家。
10月24日下午,記者以顧客身份,走訪了臨海東方大道上的幾家電動汽車銷售點,幾乎是一樣的門庭冷落,擺放的樣品車蒙上了灰塵。“都說東西好,但最后下單的卻很少。”導購員林穎說,半年來,她只賣出去1輛,“每月‘白拿’老板工資,挺難為情的。”
“第一個吃螃蟹我不怕,就怕成了‘先驅’。”臺州恒速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的羅永軍接受記者采訪時,雖帶幾分幽默,但更多的是擔憂。他說,奇瑞新能源從今年7月起試營業,近3個月來,他經常開著車子到附近的企業和單位,主動讓人家試車。得到的是同樣的結果,“動心不出手”。因此,公司開張3個多月,總共才賣出了5輛。
“當初,兩輪電動車也是這樣的局面,現在不也遍地開花了嗎?”說到前景,小羅還是躊躇滿志的。
能上牌的就能上路
“環保又輕巧,但能上路嗎?”
“電動汽車是景區觀光用的吧,能上路嗎?”
“上牌復雜嗎?”
記者在街頭進行了隨機采訪,除了部分市民對車子的實用性、操作性能有疑慮外,大部分人對能否上牌心存擔憂。
據了解,目前在臨海城區“擺攤”銷售各類電動汽車的有四五家。記者從當地車管所證實,除了羅永軍這家銷售的奇瑞電動汽車,已經上了國家汽車目錄,能明確上牌外,其余暫時還無法上牌,個別還在等待相關部門審批。不久前,臨海公安、工商等部門還進行了聯合整治。
“能上牌就能上路。”臨海交警大隊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像“奇瑞”那樣,既然能上牌,就允許上路。上牌的程序和其他車子是相同的,對于未按機動車掛號牌的,要按違法行為查處的。
目前,臺州還不是新能源汽車推廣試點區域,需繳納一定數額的購車稅,但稅率明顯較低。
不必為充電擔憂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市民糾結電動汽車是否實用,其中最關鍵的是充電問題:到哪里充電?一次充滿能開多長的路?還有電池的壽命等等。
“感覺還是蠻方便的。”在臨海職教中心上班的唐老師,已經試開奇瑞電動汽車半月。他告訴記者,在單位也好,家里也罷,只要有220V的電源插座,就可以充電了,一次充滿起碼能開120公里,一星期充個兩三次足夠了。“想到掏錢給汽車加油,開電動汽車還是比較劃算的。”
“這也許正是政府相關部門需要重視解決的。”市經委節能辦一位姓楊的工作人員說,對新能源汽車,政府除了積極宣傳,正面推廣外,可以在城市中先建一些充電站進行支持,消除市民購買疑慮。這樣,新能源汽車開進臺州尋常百姓家就為期不遠了。
目前,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經陸續興建電車汽車充電站,得到市民贊譽。“為未來城市的清潔,花點血本,是值得的。”老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