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最新公布的歐洲新車銷量數據,讓歐洲汽車制造商們徹底意識到這場車市的寒冬其實才剛剛開始,至今看不到一絲春天的痕跡。
根據ACEA數據,今年前九個月歐洲27國的新車銷量同比去年下跌了7%左右。去年年尾今年年初,福特等大型跨國車企還預測今年歐洲新車銷量仍可達1500萬輛左右,現在看起來,這些預測看起來更像一群落難弟兄"相擁取暖",互相給予信心。
如今沒有哪家車企還敢期盼歐洲新車市場能有1500萬輛,即使這個銷量目標在2009年之前看起來還是平常的不得了的數字。現在大家都認為今年歐洲新車銷量能都達到1200萬輛已經讓人"喜出望外"了。
年初廠商們的樂觀預測不是沒有根據的。受惠歐洲幾大國家的汽車報廢補貼刺激政策,部分歐洲主要汽車市場在去年曾呈現恢復勢頭,但激素的藥效褪去后,各汽車廠商還是得面對殘酷的現實:新車銷量已幾乎跌到了1994年的水平,而今年的新車銷量很可能遭遇近20年來最大的同比跌幅。
歐洲車市為什么會遭遇嚴寒?大家首先會想到的一定是歐債危機。歐債危機的持續蔓延確實是原因,但只是誘因,而歐洲汽車市場已經基本飽和,缺乏持續的購買潛力,才是更深層次的結構性主因。
在汽車普及率全球領先的歐洲,汽車或許屬于生活必需品,然而購買新車并非是必需的。
在歐洲市場,許多國家的千人汽車保有量已經超過500輛,像冰島、盧森堡等北歐或西北歐國家,千人汽車保有量更高達700多輛。這意味著每家每戶都已經擁有至少一輛車。已經擁有汽車的家庭或個人,在現有車輛遠未達到報廢年限而更換新車,或添加多一輛新車,這類需求是一種疲軟的、靈活的需求。
在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個人收入預期不斷見漲的時期,這類需求可能被誘導出來;但在多國債務危機不斷擴散,消費信心下跌不斷蔓延的時期,這種消費欲望很容易就被大家推延幾年,或拋之腦后,煙消云散。
此外,因為汽車保有量巨大,塞車及停車困難且昂貴等問題在英國、法國等歐洲主要國家都原來越嚴重,開車體驗日益惡化,當駕車相比搭乘地鐵、輕軌、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完全沒有任何優勢,不但不能讓自己的出行更自由順暢,還需負擔昂貴的養車開支后,許多車主會選擇少開車甚至不開車,這也使得有換車及添置車輛欲望的人少了很多。
因此,歐洲新車市場的疲軟是結構性的,這也是為何許多歐洲汽車行業分析人士認為歐洲新車市場的寒冬才剛剛開始,并預測這種低迷下跌還要持續至少五年。若此時間預測準確,那或許因為五年后會有一大批現有車輛進入報廢年限吧。
面對歐洲市場的困境,為保證企業持續運作,跨國車企們都必須做出選擇——開源節流。所謂"開源",就是尋找新市場或許銷量,彌補歐洲市場的減損;而所謂"節流",則是在歐洲進行必要的收縮,或是減少投資,或是減產、又或是裁員,甚至關廠。
對于上述歐洲市場結構性疲軟的原因,我想跨國車企們已有清晰的分析和判斷,因此在尋找新市場方面,車企們一定會鎖定購車潛力更為巨大,購車需求更為剛性的新興市場國家。
縱觀新興國家市場2011年的汽車銷量規模,印度是195萬輛左右,俄羅斯265萬輛左右,巴西343萬輛左右,而中國乘用車銷量就達到了1300萬左右。因此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對跨國車企,特別是歐洲車企而言,中國市場必須成為其未來的戰略重點市場。
"中國是我們全球最重要的戰略市場之一!"這樣的評論,各大跨國車企的總裁CEO們似乎已經說了好多年。其中部分車企確實以此為綱,多年切實加大中國汽車市場的投資,將全球最新的車型和技術帶入中國,但也有很多車企高管只是口頭說說,他們可能連李書福到底是姓李還是姓福還搞不清,他們所在的公司,依舊拿著歐洲已淘汰的車型到中國換個馬甲換個名字,認為如此可以繼續忽悠。
但面對此次歐洲市場的嚴寒,切膚之痛或許會讓這些此前只做表面功夫的車企們,徹底開始重視地、戰略地投資中國市場。因此,可以預期全球各大車企在未來幾年將更大力度地加大中國市場的投入,這可能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加大新產能的建設,加快新的全球產品和技術的引進、國產化和上市。能實現國產的車型盡量實現國產化。
第二、更加重視全球車型引入中國后的本土化,甚至在全球車型設計階段就更多考慮中國消費者的偏好。
第三、在中國推出為中國市場開發的廉價車型,以搶占購買潛力巨大的小城市、縣城及農村市場。
事實上,部分跨國車企未雨綢繆,打心底重視中國市場的發展,如今已經通過幾年的準備和布局,很好地享受到了中國市場增長帶來的豐厚回報,并通過中國市場的良好業務,很好地平衡了歐洲市場的業績下滑。
通用汽車是最好的例子。雖然通用汽車是美國車企,但在華銷售的車型基本為歐洲研發車型。從2007年開始,通用汽車已從戰略角度升級旗下所有產品,引進了最新的車型技術,并在設計階段充分考慮中國消費者偏好。此外,與其他合資廠商發展自主品牌多半為交政治答卷不同,通用汽車本土開發了新賽歐,并在上汽通用五菱推出了真正意義上的合資自主車型寶駿630。我想,往后幾年在華的跨國車企們都會走通用所走的路,從菲亞特到捷豹路虎都如此。
因此,可以預期未來的中國車市將比現在更加精彩,下述趨勢將更加明顯:
第一、消費者可選的車型將以更快的速度增多,市場競爭的以更快的速度加劇。
第二、跨國品牌在華銷售的全球車型價格不斷走低,將與成熟市場的更加接近。
第三、合資公司的自主車型將更具技術含量,而非目前多數的"舊酒裝新瓶"。
這些對中國準車主們來說都是好消息,但對奇瑞、吉利、長城、比亞迪等本土品牌而言,這將意味著生存空間將被進一步擠壓。這種擠壓,將比前兩年來得更加猛烈。自主品牌在國內市場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產業整合必將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