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與廣汽聯姻消息的傳出,幾乎快過了九部委醞釀中的兼并重組步伐。
9月成都全球汽車論壇,廣汽集團常務副總袁仲榮發表題為“加強產業戰略合作”的主題演講;10月20日,安徽蕪湖,奇瑞董事長尹同躍密會專程趕到的廣汽集團董事長張房有;10月25日,尹同躍在江蘇溧陽首度表態,“戰略嘗試”一說相當巧合地呼應了廣汽方面一個月前的說辭,你來我往中多少見證了少有的默契。
與此同時,已有消息稱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國資委、證監會等九部委正在醞釀相關政策,著力推進鋼鐵、汽車、水泥等八大重點行業兼并重組。作為各自車企的領軍人物,尹同躍與張房有以緊隨國家調控意識的步調走向了一致的方向。
合則兩利
奇瑞汽車總經理助理,負責企業品牌與產品規劃的黃華瓊在回應尹張會面一事時表述:“雙方董事長會面,希望搭建一個公共平臺,以共同提升自主品牌的研發能力。”他表示會面的結果僅限于一個框架,對于是否在11月6日公布詳情,他聲稱:“要是定了,現在肯定要對外發通知。”
而廣汽集團執行董事、董事會秘書盧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現得十分謹慎,“現在還沒定下來,如果我們發布公告,請以正式發布的公告為準。”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奇瑞與廣汽兩方傳出合作意向前,奇瑞與捷豹路虎的合資項目已通過發改委審批,立項常熟;而更早前,廣汽與三菱的合作也已低調開始;奇瑞與廣汽各自業務在經歷順風順水推進的同時,不得不讓人感嘆看不見的手主導局面的能力。
客觀地說,排除眾所周知各自牽頭的外方合作計劃,即將結束的2012年度對這兩家集團而言實在是多事之秋。
對奇瑞而言,尹同躍治下正通過復雜的品牌梳理和項目削減為企業的下一步發展找尋方向;而自9·12事件后,廣汽兩大合資伙伴本田與豐田在華的銷售如履薄冰,下半年度廣汽從合資車企所能分享的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兩家都需要冷靜思考未來的集團企業,以抱團的方式發生交集。
正是基于當下經歷的陣痛,IHSAutomotive信息咨詢公司分析師提出了這樣一種思路:如果回過頭看奇瑞和廣汽最近的資金狀況,會發現資本結合這一理由對兩者同樣適用。
奇瑞方面,尹同躍早在今年初就態度堅決地表示:“今年寧可跌落到銷量前十名外,也要實施戰略轉型。”事實證明,雖然奇瑞今年的銷售利潤下滑,但其早先從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爭取的政策性貸款扶持實際上幫助其減輕了蟄伏期的資金壓力,并且在相當程度上助推了捷豹路虎項目的水到渠成。
廣汽方面,9月一份《關于控股股東增持本公司股份進展情況的公告》曾稱:“廣汽集團計劃在2012年12月31日前繼續增持該集團A股和H股股份,兩者累計增持比例不超過本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5%(包含今年3月和6月兩次增持在內),并承諾上述增持股份在規定期間內不減持。”IHSAutomotive認為,廣汽增持的用意是為了提振投資者的信心,“獲得更大規模的資金投入。”
兩家同樣有志于做大自主品牌的集團企業,不僅需要拿出巨大的現金流進行項目投入,同時又需要以同等的資金規模撐起合資車企的臺面。一旦類似九部委所主持的行業調控步調收緊,可以想見,從證券融資到銀行融資的各個通道都會收窄,這時,以共同研發的實際利益為出發點爭取國家資金支持,確實是兩家企業釋放出的出于長遠考慮的戰略合作態度。
利益訴求
作為打通兩家合作的基礎因素,雙方共同擁有的阿爾.羅密歐平臺在此刻成為了一個合適的注腳。
廣汽乘用車此前的技術依托其合資企業菲亞特旗下的品牌建立,采用了阿爾法.羅密歐166車型平臺。雖然廣汽對該平臺前后投資了70多億,但迄今為止并未能推出全自主車型平臺。整合更多的力量和資源對于廣汽來說就成為再合適不過的選項,此時,同樣擁有阿爾法.羅密歐平臺技術的奇瑞則正好映入廣汽的眼簾。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由兩家車企共同消化外資平臺技術在中國早有先例可循,上南合作能最終成行歸根結底也是出于對MG平臺的利用與再造。
在廣汽中級車傳祺之前,奇瑞基于阿爾法.羅密歐159平臺衍生出了瑞麒G5、G6,知情人士表示,“奇瑞或將以收取技術費的形式向廣汽轉讓相應的平臺及變速箱技術,其他核心零部件配套體系的合作也有可能。”
除了對奇瑞的車型研發平臺及相關技術感興趣,廣汽集團2012年上半年中期業績報告也顯示,它正有意加強對新生市場的研究和滲透。今年1-9月,奇瑞累計出口達14.95萬輛,同比增長22.1%。廣汽內部人士表示,“奇瑞在出口市場有一整套的體系和經驗,也很會規避風險。我們可以合作的東西很多,涉及面也很廣。”
廣汽可能希望奇瑞能在出口市場給予支持,比如進入某個海外市場之前,由奇瑞代理協調相關手續等,廣汽再支付給奇瑞一定費用。“未來二者的合作協議很可能進一步深化到海外市場資源共享。”知情人士稱。
對此,有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擴展海外市場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精耕細作。他認為,“廣汽的自主品牌此前并沒有到海外拓展的舉動。從頭來過的話不管是了解海外市場還是組建海外市場經營團隊,都需要幾年的時間,廣汽等不起。”
除廣汽方面的積極利益訴求之外,奇瑞在品牌做減法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平衡好研發與銷售兩支團隊的利益,而廣汽數年來在與日資車企合作中所積累的成本控制、銷售團隊建設等種種利好因素也一定會對當下成長中的奇瑞提供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