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新工廠建設近兩年開始放緩,審批門檻提高。
隨著車市增速放緩,汽車生產供過于求的局面逐漸顯現。
今年7月份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33億輛,小汽車超1.14億輛,達到國際公認的汽車社會標準。但另一數據表明,2011年中國千人汽車保有量只有70輛,不到美國水平的1/13,與世界水平也有一段距離。
無疑,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汽車社會的衡量標準也需要更為多元,我們已經擁有足夠的汽車,卻沒有足夠的道路;擁有駕照者的數量已經足夠多,但占總人口的比例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已經有足夠多的4S店,但仍有巨大比例的人口還不具備汽車消費能力;已經擁有足夠多的汽車企業,卻還沒有能在國際上叫得響的自主轎車……
10年的變化很大、進步很多、問題很多、機會很多。中國還沒有真正邁入汽車社會,無論是汽車的生產制造、道路交通的改進,以及駕駛文明的進步,我們都還有巨大的進步空間。
飛入尋常百姓家
10年前,最常見的車型是紅旗、夏利、捷達、富康、桑塔納,隨便一輛車開上大街,都能吸引路人艷羨的目光。十年后,國外汽車品牌已如潮水般涌入,自主品牌相繼崛起,車型多得數不勝數。據統計,2002年在中國上市的轎車不到40種,而2012年,中國市場有超過200種汽車銷售。
2001年底,中國正式加入WTO,其后中國車市開始步入快車道,年增速高達20%以上,到2010年年銷便已超過1800萬輛,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和銷售市場。十年巨變有起承轉合,有輝煌有低谷,但中國作為全球增速最快和潛力最大的汽車市場正在日漸穩固。
2002年前,豐田的中檔進口車的價格在30萬元左右,如今凱美瑞18萬元就能買到。李書福早已實現了平民車的夢想,最便宜的吉利車不到4萬元,汽車已經開始進入普通家庭的計劃中,這是10年來中國汽車市場最明顯的變化。
10年邁入汽車大國
最重要的是,10年間,中國完成了從汽車弱國到汽車大國的轉變。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2001年,全國私人轎車保有量不足300萬輛;2010年底,全國私人轎車保有量達到3443萬輛,預計今年年底將超過4200萬輛。2009年,中國汽車市場的銷量達到1380萬輛,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2010年,中國汽車的產量超過1800萬輛,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制造大國。
據公安部公布的最新數據,中國汽車保有量在2011年8月底就已突破1億輛,首次超越日本居于世界第二位。而到2011年末,中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10578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6.4%,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7872萬輛,增長20.4%。
中國汽車產銷量的高速增長出現在2002年,增速猛增至39.8%。即使2008年遭遇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汽車的增速也保持在6.7%,并在2009年、2010年重回30%以上的快車道。
“這是中國汽車業的黃金十年,年均增長在20%以上,中國車企完成了做大的過程。”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研究室主任趙英表示。
低增長時代同樣是機會
隨著2011年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外部環境的不利,中國車市從2011年開始進入微增長,持續高增長時代也很難再現了。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1年,我國累計生產汽車1841.89萬輛,同比增長0.8%,銷售汽車1850.51萬輛,同比增長2.5%。而2010年,中國汽車產銷量的增速分別為32.44%和32.37%。商用車市場降幅明顯,這顯示了經濟增速已經開始降溫。
在車市遇冷中,自主品牌汽車都面臨著嚴峻考驗。2011年,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呈現負增長,份額持續下降。2011年以及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已經連續15個月走低。2011年,中國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為42.23%,同比下降3.37個百分點,自主品牌轎車市場從30.9%下滑到29.1%。合資品牌和豪華品牌的腳步也先后開始放緩,不少車企已悄然調低今年初制定的全年計劃。
汽車市場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長,腳步慢下來之后,每個車企都有了查漏補缺的時間和機會。很多自主品牌都開始致力于汽車制造品質的提升,多數品牌都在抓緊進行終端網絡的服務升級,也有更多車企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紛紛設廠并且建立統一的海外營銷網絡。
【說10年】
實現中國創造需時間和環境
在過去十年中,自主車企迅速成長壯大,我們不可否認中國制造已經取得成功,但離真正的中國創造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
汽車營銷專家張志勇認為,過去幾年,自主汽車品質有所提升,但離德系和美系車仍有差距,中國制造離世界品質,還有一定差距。而這與過去本土車企部分陷入技術決定論的誤區有關,認為只要導入先進技術,產品就好賣了,但實際上,制造品質比技術更重要。
在不久前北京舉行的一次自主車型年度測評中,不少測試專家都表示,其實現在自主車并不缺技術了,很多時候就是制造工藝的問題,某些部位只要稍作一些改進就可以變得相當好。
當然,中國的汽車工業起步晚,自主車企大規模進入乘用車領域也就十余年時間,需要的是耐心和信心,需要政策扶持和體制的改進,更需要社會的正確引導,真正改變消費者對于自主車型質量差的固有成見,才能加速向中國創造轉變。
【業內聲音】
“提高合資門檻有助汽車業穩定”
不用說10年,就說5年前,外資品牌進入中國尋求合作伙伴都不會遇到太大障礙。不過最近一兩年,國際品牌想落戶中國變得越來越難,汽車合資門檻越來越高。三菱、斯巴魯等日系車企一直想合資而未能如愿,長安馬自達和捷豹路虎與奇瑞也是幾經周折,最近剛剛合資。
如今,中國汽車市場的品牌其實并未飽和,新品牌仍然可以通過差異化營銷獲得新市場空間,比如雷諾和英菲尼迪。限制新合資項目,主要原因在于發改委擔心產能過剩。但事實上,現在各車企現有的產能都不過剩,反倒是豪華品牌產能還比較緊張,只是產能擴張計劃太龐大,如今已經到了必須減速的時候。
于是,對于新合資項目的審批條件越來越多,比如要求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動力總成實現國產,推出合資自主車型以及研發新能源汽車等。這些限制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合資項目里中方的利益,但也有可能使得企業做出一些偏離市場導向的投資。
今年宏觀經濟形勢的持續走低出乎很多車企的意料,期待的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反彈并沒有到來。汽車市場肯定會有所恢復,但高速增長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主機廠多數也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產能擴張計劃,而發改委提高合資門檻也有助于給現有車企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保證汽車產業平穩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