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制造業是產業關聯度相當高的行業。研究表明,汽車工業產值每增加1元,就會給上游產業帶來0.65元的增值,給下游產業帶來2.63元的增值;汽車產業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也相當巨大。現在汽車工業直接就業人員達265萬,帶動間接就業人員達3000多萬,占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的11.2%。
汽車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發達國家無一不是牢牢地掌握汽車工業的控制權。但是如果沒有強大的自主開發和自主品牌作為支撐,就會失去話語權,更談不上掌握控制權,進而影響國家經濟的獨立和安全。
中國汽車在過去十年產量由2000年的207萬輛猛增到2010年的1826萬輛,占全球汽車產量的23.5%,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生產大國,2010年貢獻了13%的稅收和6.13%的GDP。然而中國市場上合資品牌占據了80%的經濟力量,具有強大的話語權和控制力,自主品牌處于明顯的弱勢。
隨著中國近年來市場增速的快速下滑,以及中國人力成本的不斷提高和投資環境的惡化,外國產業巨頭已經呈現出將中國制造地向越南、馬來西亞等更低階梯國家轉移的趨勢。屆時,沒有強大自主品牌的“虛假繁榮”的中國汽車產業或將面臨嚴酷的處境。
沒有技術獨立,就沒有經濟獨立
合資企業對國內企業甚至對合資中方的技術封鎖和技術堡壘固若金湯,即使外方以合資自主的名義,有限的技術投入也只是經過了選擇和過濾,保守而陳舊,缺乏尖端技術價值含量,缺乏技術前沿的時新性。在這種情況下,合資的中方技術上受制于人,“市場換技術”難以實現。
“沒有技術獨立,就沒有經濟獨立。” 蘭德公司的名言表明了技術在經濟中的地位。要想掌握核心技術,只有一條路,發展自主品牌。
十余年來,自主品牌汽車的技術水準和品質得到大幅提升,并逐步建立起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發團隊和研發體系,但在總體創新步伐上仍然未能突破桎梏,尤其是在核心零部件的創新上面,無論是發動機還是變速器都依賴進口。
從產品自主到文化自主
中國汽車目前已發展到一個關鍵時期,然而,始終欠缺的是中國自主汽車文化。一種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為它面臨著要打破顛覆原來固有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文化體系。中國汽車文化的形成也絕不是一朝一夕的輕松事,要建立自主的汽車文化,政府是最大的推動者。
首先,國家應該從產業政策層面堅定信心支持自主品牌。我們顯然不能依賴于跨國品牌幫助我們實現汽車強國的戰略。本來我們當初引進合資企業的時候,是希望能夠市場換技術,可后來由于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追逐GDP的沖動,合資合上了癮。現在合資已經30年,自主卻一直在夾縫中求生存。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是否可以考慮不再新設合資項目,甚至已到期的合資項目也可以考慮不再續約或給予適當限制。
其次,政府對自主品牌的支持要落到實處。現在,各級政府在宏觀上對自主品牌支持很大,然而政策落實上體現得少,具體在微觀上,各地卻又紛紛實施限牌和拍賣牌照政策,客觀上促進汽車消費高端化,宏觀政策與微觀政策“不統一”,極大地阻礙了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
再次,在公務用車層面應更多強制使用自主品牌,特別是領導用車,因為國家政府公務用車對于汽車消費的引導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