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汽豐田公司副總經理李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廣汽豐田作為一個合資企業,它生產的產品一定是國貨。李暉之所以這樣強調廣汽豐田的產品是國貨,是因為最近一兩個月以來,廣汽豐田作為廣汽集團與豐田公司合資的汽車整車生產企業,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而且,日系汽車品牌受到影響最大的并不是進口市場,因為在整個日系汽車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來看,國產產品已經占了日系汽車品牌的絕大部分。
顯然,討論日系汽車企業在中國合資公司生產的產品是否為中國貨,好像顯得尤其重要。因為當中日關系因為釣魚島問題而緊張之時,民間抵制的恰恰是所謂的“日貨”,而非“國貨”。假如將日系汽車企業在中國的所有合資公司生產的日系品牌的產品都定位國貨,那就談不上抵制的問題。
日系合資公司產品是否為國貨的問題,更因為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就此問題公開表態引發社會關注。
陳德銘表示說,溫家寶總理多次說過,所有在中國注冊的企業都是中國企業,他們制造的產品都是中國制造,他們應該受到中國法律保護。這當然也包括在華的日資企業。
陳德銘甚至還表示,要依法保護所有外國投資者在中國的企業和人身的安全,要保護他們正常的生產經營;對他們受到的各種干擾、破壞,都會依法處理。
恰恰基于這樣的官方說法,廣汽豐田公司副總經理李暉才很正式澄清這樣的一個話題,肯定是希望能夠將日系合資公司遭遇到的抵制降低至最小程度。
李暉為此還引經據典說明廣豐等合資公司生產的汽車產品應該是國貨的充足理由。
我們下面來具體分析一下日系汽車合資公司國貨問題的邏輯。
首先需要確定的是:廣汽豐田作為一家日系合資公司是否為中國汽車企業?按照中國的《外資企業法》第八條的規定:外資企業符合中國法律關于法人條件的規定的,依法取得中國法人資格。這里的外資企業指的是全部資本有外資所有的企業。假如外資獨資設立的企業都是中國法人,那么合資企業就更應該是中國法人了。
《外資企業法》第四條還規定:外國投資者在中國境內的投資、獲得的利潤和其他合法權益,受中國法律保護。 既然外資獨資企業的權益都受到中國法律保護,那么合資公司的權益自然也應該受到中國法律的保護。
中國的法律體系中對于國貨的法律界定和政策界定并不完善。《政府采購法》中倒是特別提到: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但是,到底什么算是本國貨物,政府采購法沒有明確說明。《政府采購法》也只是說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的界定,依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執行。
但是,社會對于日系合資公司的汽車產品是否為國貨的理解顯然偏離了這種法律層面。關于日貨的認定,社會上更多的是以品牌的所有權歸屬來進行界定,從而讓日系汽車企業雖然在中國建立了許多中日公司公司,卻仍然沒有逃過一劫。而對于所謂國貨的模糊界定,更讓國貨成為了一項法律、社會、商業的難題。
如果從字面理解的話,本國貨物,也就是國貨,應該是將國貨與否的重點放到了貨物本身,而不是品牌。貨物本身成為國貨與否的關鍵,也讓某些產品的國貨界定更多以產品生產國所在地作為標準。
如果這樣來看,日系合資汽車企業生產的產品就是國貨無疑。
而且,支持日系合資公司所生產汽車產品是國貨的理由還在于,日系汽車產品的國有化比例越來越高。日系合資公司生產的產品,不僅僅是配套體系的配套產品更多的是在中國國內生產,而且還帶動了更長產業鏈的中國企業的發展。比如汽車產品生產鋼材的采購,涉及到許多中國的鋼鐵生產企業。
即使如此,一旦中日關系出現惡化,中國抵制日貨的情緒高漲,民眾則還是將包括日系合資公司生產的汽車等產品歸類為日本產品。
顯然,這種國貨的界定是社會性的,而非法律意義。也或者說是以品牌所有權為主要的標準。日系汽車不管是在哪個企業生產,其品牌所有權歸屬日本汽車企業所獨享也是事實。
而且,中國汽車產業經過多年的歷史發展,合資公司仍然更多具有代工廠的性質,而非中外雙方平等的一家獨立企業法人,特別是在合資公司中,外資方面對于技術、產品以及銷售都具有非常高的話語權。
這樣一種雙方股權平等、但是關鍵權利卻不平等和共享的合資公司,名義上是企業法人,但是這樣的合資公司更像一個企業合作項目。
如果從這個意義上,合資公司的產品屬性是中國國貨還是外資獨享,就帶有了一定的問號?而且對于大多數的民眾來說,誰又能夠知道政府采購法對于國貨的定義?誰又能夠說得清區分日貨與國貨的簡便易行的標準呢?品牌的歸屬日本方面,一目了然,然而背后產品鏈到底讓多少中國的企業在其中享受到中日合資的益處,即使專業人士也很難搞清,何況一般民眾呢?
因此,在這樣的對合資公司的認識下,一旦有政治、外交上的波動影響,民眾自然就很少探究合資企業產品的國別屬性,而更愿意采取簡單明了的以品牌的國別屬性作為抵制的界限區分。
正因為這樣的道理以及一般民眾的習性,所有的日系汽車公司恰恰在這次的中日關系惡化中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這種糾結的局面,并不容易解開。特別是在中日兩國關系正在緊張的關鍵時刻,民眾對于日系汽車的某種敵對的情緒處于高漲階段之時。
不過,有一種辦法可以部分解除日系合資公司所受到的負面影響。即通過發展合資自主的方式來保證日系汽車企業在中國利益獲得極大程度的保證。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對于日系汽車遭遇抵制形成影響的最大因素就是品牌的歸屬。因此,改變合資汽車企業中產品品牌的歸屬,就能夠解決許多問題。
合資自主恰恰能夠達到這樣的目的。合資自主品牌歸屬合資公司所有,雖然合資公司中有日系汽車公司一半的所有權,但是這并不妨礙合資自主就是一個中國品牌。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日系汽車企業在中國受到的損失就會減少很大部分。
發展合資自主品牌,日系汽車企業損失的只是品牌方面的收益,但是卻能夠保證收獲到市場利潤。企業是利潤的追求者,既然合資自主能夠帶來利潤,日系汽車企業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抵制日貨的一些行為,其實暗含著一種前提就是中國的汽車產品競爭力比日系要低。通過抵制日貨甚至有可能會促進自主品牌的發展,這雖然不一定是主觀故意,但是卻是客觀事實。
但是從中國企業或者民眾的角度來看,抵制日貨能夠達到做強自主品牌的目的嗎?不可能。合資公司在糾結于公司所生產的汽車是否國貨的時候,中國汽車企業不妨將自主品牌與產品做得更強大一些。如果中國本土汽車企業的競爭力能夠讓日系汽車品牌俯首稱臣,那還有誰去做這樣的排斥日貨的行為呢?
整個問題的關鍵,還是自主品牌的發展強大問題。只有自主品牌真正強大起來,所謂的抵制外國品牌與產品的行為才會有風也掛不起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