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跌倒,韓系吃飽",這句話流行于今年汽車業。在日系汽車遭遇市場波動后,德系、美系、韓系和自主品牌企業爭相分搶市場份額。其中,市場份額增長幅度最大的的無疑是韓系品牌——現代和起亞。
有消息稱,韓國現代汽車日前表示,10月在中國汽車銷量較上年同期增長37%至80598輛,繼續搶占日本車商的市場份額。近兩年,北京現代和東風悅達起亞發展速度都很快,重要原因就在于韓系車的性價比高,這一特點完全符合現階段中國消費者的購車需求。
韓系車的另一大特點是,車型豐富。現代和起亞,在同一平臺上都有"兄弟"車型,車型也是從A0級到B級車,格外豐富。如家用轎車方面,北京布局了伊蘭特、悅動、朗動這些走量車型,東風悅達起亞則以福瑞迪、K3、K2為主打產品;在SUV方面,北京現代有途勝、ix35和即將上市的ix45,東風悅達起亞有獅跑和智跑。可以說,在緊湊型車和中級車的細分市場上,東風悅達起亞和北京現代占據著不可忽視的市場優勢。
如果談及現代和起亞的設計,不僅僅是韓國汽車業,整個韓國以設計立國的理念都值得學習。以起亞為例,K系列在其總設計師彼得?希瑞爾的帶領下,已經形成了清晰的品牌定位和設計風格,產品競爭力大幅提升。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在中國市場上,韓系車品牌并不強勢,上有德系大眾、美系通用、福特的不斷下壓,下有中國本土品牌的持續向上發力——處于市場的中間地帶的韓系車,兩頭兒受擠,所處的市場空間并不穩定。
原因在于,同樣是基于性價比的競爭優勢,自主品牌汽車的低成本策略首先沖擊的正是韓系車。曾經有一位自主品牌企業高管向筆者透露,自從旗下SUV上市后,當月就直接逼迫北京現代ix35降價促銷,"這就是他們感受到了威脅。"比如進軍中級車領域的廣汽傳祺、吉利帝豪、上汽MG和榮威,如同韓系車蠶食日系車一樣,這些本土品牌蠶食的正是韓系車的市場份額。近幾年來,一些暢銷的自主品牌的銷量比重逐漸增加,也是很好的證明。
而基于與歐美系競爭的品牌優勢,韓系車也同樣欠缺。長年促銷的八代索納塔、K5盡力想搶占主流B級車市場份額,卻仍然處于這一細分市場的下游地帶,與一些強勢品牌的A 級車拼搶"蛋糕",很難說其是A級車的競爭者,還是B級車的參與者。
因此,長期以降價來對應對中國市場之后,韓系車商在"銷量增長"和"品牌提升"之間,魚與熊掌難以兼得。
但是,眼下的困難在于品牌提升。東風悅達起亞曾經做過不少的嘗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為K5搭建單獨的城市展廳,試圖以差別化的銷售渠道去提升車型品牌及母品牌。事與愿違。K5展廳北京城市成為雞肋,效果不佳。
從銷量來看,K5維持在月銷3000-5000輛的水準之上,并未真正進入B級車主流陣營。同時,如果細細研究起亞旗下的單一車型銷量,也能看出其低排量車型銷售情況明顯好于高排量車型,手動擋車型銷量好于自動擋。
這就足以說明,愿意為起亞品牌"買單"的消費者仍然傾向于低配車型,而不是那些配置更高、排量更大的高配版本。因此,即便是銷量達到8000輛的八代索納塔,也只能算實現了產品層面的突圍,品牌突圍的道路還很長。
如同路虎、長城將自己的品牌與SUV這一車型品類相聯系,如果韓系品牌無法提升品牌,也無法將旗下的某精品車型與車型品類掛鉤,那么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將仍然脆弱。
今年北京現代的銷量目標是82萬輛,東風悅達起亞的銷量目標是48萬輛,增長幅度都高于行業平均增幅。
憑借著一兩款產品的成功,也許會帶來一家汽車公司銷量和經營的大飛躍,但是品牌提升與塑造并非一日之功。韓系車的當務之急是著力改變中國消費者的認知,迅速調整市場策略,通過打開中高端市場來樹立韓系車的號召力,并以此來提升品牌形象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