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及產業發展規劃》正式通過審議,規劃不僅明確了本市的新能源汽車推廣目標,也明確具體的推廣路徑,結合近期頻繁對外發布的產業政策和規劃,本市將在初步構建起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商業運營模式,以將關鍵技術迅速付諸產業化,打通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最后關卡。解決運營模式“癥結”
“清源現在已經有11款車型拿到了生產公告,涉及郵政車、環衛車和城市物流車等,且已經在天津、南昌、昆明和上海等地投入運營,所以要實現規劃中的目標,技術并不是癥結所在,關鍵還是要解決運營模式的問題。”天津清源電動車輛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趙春明告訴記者,規劃把公交、出租、班車、郵政等領域列為了推廣應用的重點突破口,一方面是因為天津的新能源汽車在公用領域的應用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同時也是希望其能率先建立起合理的運營模式,為下一步私人用車領域摸索經驗并提供示范。
“產業鏈上需要有一個針對電池的獨立運營單位,一方面保證電池的合理儲能利用,同時也避免將電池的管理成本一次性附加到整車身上,這樣可以保證參與各方都算出盈利賬,也擺脫政府補貼電動車的‘輸血’模式。”趙春明表示,規劃提到了將探索和完善多種商業模式,但其個人更贊成裸車銷售、電池租賃模式。“比如鋰電池在使用三年以后儲能會下降到之前的80%,這時的電池雖難以完全滿足運營需求,但電池運營商完全可以安排梯度或儲能回收以繼續利用。”
鼓勵“抱團謀發展”
事實上,從7月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到10月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財政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國家關于新能源汽車發展路徑正在加速明晰。
“以前的資金補貼主要針對技術項目,但今年起提出以‘創新團隊’的形式申報,就是在強調繼續以科研工作為重心的同時,及時跟進生產、銷售,迅速完善產學研一體的發展模式。”趙春明表示,新出臺的扶持政策要求以“產業鏈組團”的組織形式進行申報,首次提出要由整車企業牽頭,重點支持“全新設計開發”的新能源汽車車型,且獎勵資金撥付視項目進度而定,這一方面是考慮到更有利于打通產業鏈的技術壁壘,同時也是希望新的技術能最終轉換成新的車型,保證獎補能讓新技術盡快變成新產品,并走向市場。
建立長效發展機制
據了解,規劃提出到2015年各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3.5萬輛,整車生產企業達到6家,總產能達到6萬輛;2020年達到7.2萬輛,整車生產企業達到7-8家,總產能達到30萬輛的目標。同時依托中新天津生態城、海河教育園等特定區域,實施電動公交車、新能源出租車推廣應用等。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認為,目前純電動汽車仍有技術難點尚未有所突破,巨大市場容量很難短期內有效釋放,同時,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的技術研發需要大量資金做后盾,及時健全保障融資體制。而單純依靠企業、研究機構又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地方政府應及時出手,積極引導企業建立銀行、股票、債券等多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