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現經驗樸實而又深刻:只有從技術到品質全方位提升,耐住寂寞,點滴積累,其中沒有任何捷徑和訣巧。
對于北京現代的觀察和思考,向來是國內汽車業最經久不衰的討論之一。話題熱度如此之高,一方面在于北現的成功,無論是快速膨脹的規模還是后來居上的氣勢,其幅度都遠遠超出人們最初的想像;另一方面,北現的成功對于未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乃至更感困惑的民族自主品牌而言,具有發人深省的啟示和帶動意義。
細究北現的成功,業內之前的相關論述已經百條千條,但在筆者看來,其中最根本的一點,也是它能夠在激烈的中國車市競爭中殺出一條血路前提,那就是現代汽車所確立的重視海外市場,特別是在海外所嚴格執行的深度本地化戰略不無關系。現代汽車雖然沒有類似“現地現物”這樣的名詞,但在貫徹執行中,對當地市場特點的研究和靠近都值得其他跨國車企學習。
正如一位分析人士所指出的,現代集團能夠安渡金融危機并逆流而上,與它均衡的全球布局不無關系。由于韓國市場相對較小,現代早就啟動了全球戰略,相繼在美國、中國、印度、捷克、土耳其、俄羅斯建立了生產基地,面向全球經營。全球經營的結果就是現代汽車在全球均衡化發展。北京現代一位高層也同意此看法,他補充:“現代將全球市場分為韓國、美國、中國、歐洲還有其他五大市場,去年為止,五大市場各占全球銷量的20%。相對來說,現代的產品架構和市場分布很合理,即使其中一個市場份額縮小了,其他市場也能補回來。”
現代汽車的發展路徑,或許可以看做是韓國特有國家意志主導的典型。在韓國汽車工業發展過程中,始終離不開政府對本國市場和企業給予的多方面保護,鼓勵本國汽車向海外發展。從1962開始,韓國就對汽車業發布了一系列有關扶植法規政策。
與此同時,設置各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限制國外汽車進口,使本國汽車企業免受國外的企業競爭壓力。特別是進入21世紀,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有利因素推動下,現代汽車已經建立起從南北美直到深入歐洲核心的本地化工廠。從在加拿大建立第一個海外基地,到成長為真正的國際品牌,現代汽車只用了15年左右的時間。
可以說,10年前北京現代成立,其中很大程度上正反映出現代汽車全球戰略布局中的迫切需要。
但倘若說北汽、現代雙方因為各自需要湊在一起就能“成事”,顯然不足以說服人。北京現代成功最大的意義,正是一個弱勢品牌通過自身不懈努力后來居上的典型。而這一點,對國內的民族自主車企尤其值得借鑒。
或許正是有著相似的境遇,北京現代的啟示意義才更強烈。10年前,正當北京現代成立之初,一段時間內,北京現代在合資品牌中被當做“低質低價”的代名詞。同檔次的車型,如果不便宜幾萬元消費者不會買賬,車型檔次越高,現代品牌的市場競爭力越弱……而這一切,與當前國內自主車企的遭遇簡直如出一轍。是什么使北現魚躍龍門,擺脫了品牌桎梏?
應該說,當前的自主品牌與10年前的北京現代有太多相似處。二者都是從低端品牌起步,隨后謀求高端突圍。實際上,無論是最初的走性價比路線也好,還是后來的高端路線也好,都沒有錯,但必須認識到的是,品牌提升需要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從北京現代三度沖擊索納塔就可以看出,北京現代做索納塔的成功也是相當來之不易,若非是有之前兩代索納塔的鋪墊,再加上新索納塔從外形到品質的全面提升,索納塔成功就難以實現。北現的例子告訴我們,做品牌是場持久戰,需要清晰長遠的戰略,倘若像某些企業做的那樣,技術突擊一下、配置全一些、價格賣高一點,認為那樣就是走高端路線,顯然不現實。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北現品牌力提升、索納塔的成功都不是奇跡,按照某自主車企掌門所說的:必須耐得住寂寞。倘若沒有之前的被冷落、被忽視,何以如今守得云開月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