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一周的廣州車展上,也許探討最為激烈的便是日系車企在釣魚島事件發生之后,這些企業未來在中國市場的命運將何去何從?他們又將如何在新一輪的產業命題上求解?沉默還是爆發,這是個問題。
總體來講,這次釣魚島事件發生之后,日系企業對市場的第一反應都比較及時,本田、日產、豐田等多家在華合資企業紛紛針對消費者和經銷商推出保障購車和安撫的政策。從近兩個月的市場情況看,大部分日系企業已經恢復了60%以上。
如今,稍稍恢復元氣的日系車企開始思考在危機還沒有徹底解除的第二個階段該如何出牌,他們開始向市場拋出了“日系企業”重新定義的問題。
東風日產副總任勇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外界定一個企業的民族屬性大都采用屬地化原則為依據,也即日本在國內的合資企業在中國注冊、給當地政府納稅,就應該屬于中國企業,不應該讓它在政治事件中因為背負日資色彩而蒙受經濟上的打擊。
以東風日產為例,資料顯示,2009年,東風日產產值為644.53億元,占整個花都區工業總產值的61.9%。2011年東風日產完成了1000億元的產值,整車生產貢獻了130億的稅收;同時,東風日產各供應商和經銷商的稅收在300億元左右。東風日產花都新工廠建成投產后,東風日產計劃年產能增至100萬輛、產值超過1000億元,預計年上繳稅收將超過200億元。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僅在廣東花都基地,東風日產已累計納稅幾百億元。
在“去日化”向中國市場表誠意的這一輪牌局里,豐田的速度更為迅捷,它已經落實到行動當中。廣州車展期間,豐田中國高層宣布在華稱謂將由以前的“豐田中國”改為“中國豐田”,以向本土消費者傳達豐田扎根中國的誠意。
不過目前日系企業的各種策略都還只停留在淺層面,還沒有深入到中、長期的戰略變革層面,而這才是未來三五年后日系能否打贏翻身仗的關鍵。
而目前,有深層次變革決心的企業似乎還不太多。相對于一向積極的東風日產,過去被詬病為相對保守的本田合資企業東風本田反而在這次危機里表現出一種極具主動性的態度。該公司執行副總陳斌波接受采訪時即果斷表示,要借此機會加快產品研發的本土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