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汽車業界,圍繞著汽車企業如何才能做大做強的討論,一直可以說是業界的一個焦點。如在討論自主品牌汽車企業要怎么樣才能實現快速做大做強時,很多業內人士認為,關鍵是要做好產品力;又如在討論諸如非主流的合資企業為什么不能實現更進一步的發展時,又有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其雖有好產品,卻沒有好的營銷等等。
可以看到,在談到如何才能使車企做大做強時,表面上業界對于不同的企業是有不同的觀點,但筆者認為,綜合這些不同的觀點,一個汽車企業要真正做大做強,其還是要靠自身體系能力。而這樣一種體系能力就體現在諸如產品力、研發力、渠道力和營銷力等方面。
以長期占據著國內狹義乘用車銷量冠軍的一汽-大眾為例,僅今年11月份,一汽-大眾的終端銷量就達到13.4萬輛,同比增長34.6%;而今年前11個月,一汽-大眾旗下奧迪和大眾兩大品牌的累計銷量更是超過122萬輛。
在分析一汽-大眾為什么會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時,很多的業內人才無不將焦點對準在了其產品力。事實上,從一汽-大眾近年的產品策略來看,的確是做得相當不錯的。其一,在產品定位方面,一汽-大眾旗下產品的熱銷無疑說明了其對于產品定位的精準;其二,在產品技術運用上,TSI+DSG動力總成的運用可謂是引領了中國車市渦輪增壓與雙離合變速器潮流;其三,在產品更新速度上,一汽-大眾以按照五年產品生命周期為準的及時產品換代,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使消費者保持了對其產品的新鮮感。
除此之外,渠道能力提升使得一汽-大眾如虎添翼,如果近來沒有大力推進“經銷商合作發展計劃”,沒有南方市場的渠道拓展,沒有客戶滿意度等服務指標的逐年提高,就難以支撐其龐大的銷售規模。
在研發力方面,如果一汽-大眾沒有形成日漸完善的研發體系和完整開發流程,一汽-大眾根據中國汽車市場推出的新產品效率就不會這么高。同時,在產能方面,如果一汽-大眾長春、成都和佛山三大生產基地的全國布局不能全面建成投產,就難以確保終端銷售的突破。
從營銷實力來看,如果去詢問業界人士國內的整車企業當中,哪些企業的營銷做得好?相信很多業內人士都會說是大眾系的整車企業。因此,僅從這樣一個業界人士的回答或者說是認可,我們就可以看到諸如一汽-大眾等大眾系整車企業在中國汽車市場相對表現突出的營銷水平。
實際上,縱觀國內汽車企業,因為缺乏完整體系能力未能取得市場突破的車企比比皆是。從一汽-大眾的市場突圍中,我們或許可以看到,目前乃至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企業競爭的核心終將落腳在體系能力的比拼上,不能有任何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