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2家消協維權單位歷時3個多月進行的全國首次大規模車內空氣質量比較試驗,日前有了結果。實驗報告顯示,在公開征集到的25個品牌(含進口品牌)共計43個在用車型中,只有3輛樣車的車內揮發性有機物的濃度超標,其他樣車車內空氣質量狀況總體良好,達標率為93.02%。
依照當學生的經驗,考了90分以上絕對就是優秀,車內空氣質量達標率這么高,也應該算是好樣的,可喜可賀了。可是,考慮到目前有關車內空氣污染的報道不斷,民間抱怨和投訴日益增多的現實背景,這樣一份“優秀”的成績單多少讓人覺得有點虛。
我們知道,按照統計學的原則,送檢車輛越多檢測結果才越科學越準確,而此次檢測僅有43輛車,這一下就把可信度降下來了;而且,此次檢測依據的是今年3月開始正式實施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該指南只有對包括苯、甲苯、甲醛等在內的8種常見車內揮發性有機物濃度的檢測要求,這比歐美日等汽車發達國家的檢測項目少多了,而事實上,目前已知汽車車內空氣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質多達上百種。很顯然,就像考題出得簡單學生考試成績會一片大好一樣,此次車內空氣質量比較試驗達標率高,很容易讓人懷疑這跟檢測標準低有關。
當然,“考題簡單”并非只是一種理論推測。一位多年從事車內空氣檢測的專業人士表示,他曾試著按歐美標準嚴格檢測過一些車輛,結果沒有一輛合格的。他據此指出此次比較試驗的合格率獲“優”,某種程度上有“被提高”之嫌。一旦這個“被”字把人為因素凸顯出來,那么人們就在檢測者放低標準的主觀性之外,還隱約可以看到送檢車輛背后廠商的影子。為了獲優,至少為了不被抓到問題,廠商在送檢車輛時有所挑選,有所處理,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廠商的影子”一現,問題就變得復雜同時也就接近本質了。事實上,“廠商的影子”不僅可以影響考試成績,它還可以影響考試命題,甚至影響考試規則。隨著中國快步進入汽車社會,近些年消費者對車內空氣質量問題日益關注,但國內汽車廠商卻并沒有跟進意識,它們大多都對“看不見的”車內空氣污染假裝看不見,而為了降低成本,一些廠商還放松對供應鏈的把關,聽任達不到環保標準的材料或零部件進入生產線。廠商的放任態度,緣于我國目前尚無相關法律法規的強制約束,而法律法規的缺失很大程度上也與廠商對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的不配合、消極應對甚至對抗有關。人們看到,千呼萬喚才出臺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只不過是個“指南”,僅具有推薦性而不具備法律約束力,其對當下車內污染問題的改進作用微乎其微。
不過,“廠商的影子”再怎么作祟,畢竟也只能是“影子”,以整車企業為代表的利益集團再怎么盡力延緩強制性法律法規的出臺,它們也終擋不住車內空氣質量立法的大勢。然而,大勢的驅動者并非只是汽車市場的監管部門,本身就以數量取勝且擁有“上帝”權威的消費者才是勢能之源。事實上,國內汽車消費文化現在并不成熟,許多消費者對車內空氣質量的關注度還不夠,這就從客觀和外在上減小了對廠商的壓力,使它們有意無意地忽視了改進工作。因此,要改變這種局面,消費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確認識車輛的價值,把車內空氣質量問題當作一件事關自身健康和權益的大事看待,發現有污染超標問題,一定要大膽曝光,形成從市場向車企反饋的外部壓力,促使其向市場良性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