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兩座工廠在建的上海大眾似乎一點都不擔心產能過剩。繼5月份,烏魯木齊工廠正式奠基之后,懸而未決的新廠選址的最后一只靴子,也終落下。
近日,一位接近長沙政府的消息人士向網易汽車表示,“上海大眾長沙工廠將于明年年初簽約并奠基。”據這位人士透露,投資120億元的上海大眾長沙乘用車項目,規劃年產能為30萬,從2013年開始建設,2015年下半年投產。
首款投產車型為明銳
“如無意外,于2015年首款投產的車型將是A級車斯柯達明銳,隨后再投產B級車,到2017年將至少投產5款全新車型,包括斯柯達和VW品牌。”上述人士補充說。
也有上海大眾內部人士向網易汽車表示,長沙項目基本已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公司領導已經多次跟長沙政府官員面會洽談,并就選址一事達成共識。”
在不久前的廣州車展上,大眾集團董事大眾中國總裁海茲曼在接受網易汽車專訪時承認,確實在西南地區尋找新的生產基地,聲稱湖南長沙只是選擇之一,尚未最終決定。
這一次,除了有湖南省環保廳的環評報告披露的信息之外,負責該項目的長沙政府相關人士表示:已開始協調各方面的籌建工作。
種種跡象表明,上海大眾布局西南,布局長沙只差一個“官方儀式”。
據悉,新工廠選址鎖定在長沙經濟開發區,與廣汽三菱等企業同屬一片區域,可以共享已較為完備的汽配產業集群。一旦長沙工廠建立起來,上海大眾在中國將更加完善跨地域的布局,海茲曼闡述大眾這一布局思維是:客戶在哪里,產品和網絡就應該在哪里。
目前上海大眾共有5座工廠,分別是上海安亭工廠(一廠、二廠、三廠),主要生產帕薩特、途觀及斯柯達部分品牌車型,產能規劃80萬臺,而南京工廠規劃產品30萬臺,主要生產全新帕薩特、桑塔納等車型,儀征工廠則主要生產全新POLO 車型,規劃產能也為30萬臺。
上述工廠已形成140萬輛的產能,而再加上建設中的寧波工廠、新疆工廠產能分別為30萬臺和5萬臺,按此統計目前上海大眾的總產能為175萬臺,如果長沙項目能夠順利進行的話,將突破200臺的年產能。
海茲曼不擔心產能過剩
上海大眾為什么不擔心產能過剩的問題,即使今年以來其銷售數據一如既往得好看,并在國內大盤微增長的情況下,再度實現12%的銷量增長,VW品牌銷量達到930,895輛,提前30天超越2011年全年銷量。
事實上,對于中國汽車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的現狀,很多咨詢機構都作出了“預警”評估。畢馬威發布的《2012年全球汽車業高管人員調查報告》訪問了200位全球知名汽車行業公司的高管,超過68.5%的受訪者預計,2016年中國的汽車產能將在現有基礎上翻倍,雄踞全球。
這份調查還顯示, 2011年中國汽車閑置產能高達600萬輛,已相當于兩倍德國汽車市場的規模,預計到2016年,閑置產能還將上升至900萬輛。
大眾中國CEO海茲曼
貝恩咨詢公司(Bain & Co.)在其研究報告中曾發出警告說,中國境內的工廠到2015年的年產能可能達到4,000萬輛,即便把出口因素考慮在內,這一數字也比這個市場的吸收能力高出了35%。不能充分利用的產能所消耗的成本可能侵蝕損害到企業利潤,并削弱降低在中國生產汽車的優勢。
但海茲曼一點都不擔心產能過剩,即使有汽車市場分析師向他建議,“勸其不要再建工廠,因為這會造成大眾汽車的產能過剩,而目前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又很激烈。”
海茲曼有自己的一套商業邏輯,他告訴網易汽車不擔心產能過剩的直觀依據是:現有的大眾在華的生產基地都是全年開足馬力,一年的平均工作時間仍是300日,也只有開工日不足250個工作日,他認為這種情況才會出現產能過剩。
這表明海茲曼對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的走向,仍持很樂觀的態度,或許也凸顯他對VW品牌在中國有著強大的號召力仍是深信不疑。
不過海茲曼表示,會隨時關注市場的變化與發展,也制定了相應的風險評估方案,比如包括現有生產基地的擴建以及建設新的生產基地,如果市場的發展非常好,可以加快速度,如果市場的發展不好就放緩建設速度。
據一位大眾中國內部人士透露,“在長沙建新廠并不意味著大眾在中國擴能動作的完結,我們將在2016年之前投資140億歐元用以擴能。”中國對大眾來講是絕對是個最重要的“產出”要地,也是其能否完成“2018戰略”的關鍵。(大眾決心要在2018年能夠超越通用和豐田成為全世界銷量最大以及利潤最高的汽車制造商,旗下各種品牌年銷量可達1000萬輛。)
明年將是大眾汽車進入中國的30周年,海茲曼說:“中國有句古話叫三十而立,我希望在這一年我們集團在經營管理各方面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們現在做產能的擴建工作,可以看到我們對于中國市場非常有信心的,至少是與市場同步發展。”他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