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跑車企在包括生產、研發、銷售、供應鏈、人才和企業文化等,都在追求一個更完整的自己。而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的方向將是構建合資公司的“軟實力”。
在一場技術侵權風波之后,一汽和大眾近日悄然簽署提前延長一汽-大眾合資合同的協議。據稱這份協議達成了諸多共識,但細節外界不得而知。一汽-大眾總經理安鐵成在談到這一協議表示:“在未來的25年中,一汽-大眾要依靠自身的能力,依靠高品質的產品、品牌,贏得市場的認可。”
這其中,“依靠自身的能力”是一種新鮮的表述。在過去的第一波合資期,汽車合資公司更多的是依賴外方資源來發展,很多時候實際上是跨國公司的產品組裝廠以及品牌推廣方。現在,情況正在悄然改變。例如更多合資公司強調要擁有自身的研發能力。上海通用就一直受益于合資的泛亞技術中心。一汽-大眾近年來也著力培植研發能力,將在2015年實現整車開發能力。新秀東風標致雪鐵龍更實現整車廠和研發中心的同步建設,首款國產車型還沒有入市,已啟動未來車型的主導研發。
技術只是一個方面。那些年產銷規模已接近或超過百萬輛的汽車合資公司,現在必須能夠像一個完整的企業那樣去運轉,通過主導整合股東方資源提升自身體系能力,而不是被動依賴于外方來發展。誠然,中外汽車合資短期內不會終結,但其發展軌跡正在改變。東風日產近期就提出重構未來十年的企業理想:不能是純粹的某個品牌在中國的一個制造商。
近幾年能夠叱咤風云的合資車企,無一不是受益于整個體系能力的重塑。領跑車企在包括生產、研發、銷售、供應鏈、人才和企業文化等,都在追求一個更完整的自己。而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的方向將是構建合資公司的“軟實力”。
一汽-大眾在其五年前提出的百萬輛規劃中,已將塑造員工向心力和企業文化放在重要的戰略地位,甚至認為企業文化是最大的推動力。一汽-大眾注重“最佳雇主”、“員工眼中最有吸引力的公司”這些名頭。近兩年屢屢傳出的一年發20多個月工資的傳聞,也明顯提升了一汽-大眾的企業形象。
企業文化則是一個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能否塑造先進的企業文化,決定一個合資車企未來能否獨立成長為汽車業大鱷。
蘋果公司提供了最好的例子。暢銷全球的蘋果產品,都是匯集全球供應鏈資源生產的,其中大部分產品還是在中國生產,許多跨國公司也是如此。但蘋果能夠一枝獨秀,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其企業理念和文化。只要這種“軟實力”存在,蘋果就能夠隨時復制一個生產經營體系,提供同樣出色的產品。
有些車企也在學習這種模式。例如奇瑞和以色列集團的觀致汽車項目,主要就是搭建一個資本平臺,引入領軍人才后融合全球供應鏈資源來創造自己的產品。在全球化背景下,只要有錢有人,這種模式在理論上就是可行的。這種新的汽車合資模式,因為股東方并沒有直接介入運營,因此更是一個獨立的公司。而它未來能夠成功,最終也將取決于自身是否具有強大的企業理念和文化。如果沒有“軟實力”,大量錢財就是打了水漂。
另一個例子來自上汽通用五菱。通過借助股東方優勢資源,上汽通用五菱自行發展寶駿乘用車品牌,并初步取得市場成功。衡量這種模式,股東方的資源至關重要,而更重要的是企業是否有強大的領導人和企業文化,這樣才能自行主導發展,并建立品牌。
如果沒有“軟實力”,讓汽車合資公司發展自有品牌,無疑會是一場泡影。在新的時期,汽車合資公司需要成為有自身文化的公司,才能更好拓展市場,并促使整個汽車業的變強。這種“軟實力”是依托于市場而產生的。而反觀內資車企,更需要破除不完全適合市場的觀念藩籬,塑造真正的企業文化,才能支撐中國汽車品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