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汽車人來說,在歐美市場連續下滑的慘況下,再去探討中國之于各大跨國車企未來的重要性已毫無新意。他們更愿意聊的是:誰的電動車將成為市場占有率最高的車型,以及google的無人駕駛車量產的可能性。
而2020年注定將是探討這一課題的關鍵節點。因為按照中國對新能源產業的規劃,2020年中國的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積產銷量將超過500萬輛。似乎全世界已達成共識,到了那一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與此同時,在谷歌無人駕駛技術的刺激下,由車聯網和智能駕駛技術串聯起來的汽車行業的“IT”時代也將加速推進,2020年,多項曾經只存在幻想中的技術都有望在汽車上呈現。
這兩股技術浪潮帶來的改變將是革命性的。僅想象一下8年后,北京的二環路上不時就有一輛沒有排氣管、身上可能還有一個大大的“E”字母的電動小車駛過,就是一件讓人激動的事。當然,這輛車還將裝備有最先進的車載互聯網技術,路況、導航、生活信息查詢,辦公、娛樂都能在車上完成,也即“always online”。汽車業將不再僅僅是制造行業,汽車也不再是單純的交通工具。
而對消費者來說,除了用車成本第一次有了下降的可能性外,車輛智能化帶來的一條全新的產業鏈條也在向人們保證,他們的產品將使科幻電影過時的速度越來越快。
從過去8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速度來看,2020年并不遙遠,這些都可期待。
500萬輛承載的新生活
2020年的汽車生活是什么樣?至少《碟中碟4》里阿湯哥駕駛著寶馬i8概念車如電流一般閃過印度街頭的情形可以在北京上演,因為這輛擁有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從靜止加速到百公里時速僅需4.8秒、百公里綜合油耗僅需3.76升的超級跑車最快明年量產。作為寶馬全球最重要的市場,這款車引入中國的時間不會晚于其他主流市場。
當然,屆時幫助人們將電影變成現實的炫酷新能源豪車將不止這一款。尼爾森調查顯示,從2007年雷克薩斯引進其第一款混合動力車來算,過去5年里,已經有8款豪華新能源車引入中國,它們基本上是德系和日系的混合動力車,累計銷量超過2萬臺。而按照跨國車商的投放計劃,未來5年,將有30多款新能源豪華車陸續投放到中國市場。
車商的熱情來自于今年7月正式出臺的中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目標:“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燃料電池汽車、車用氫能源產業與國際同步發展。”
“2015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不可能有本質上的突破,應用和普及上仍然會有限制。”在羅蘭貝格國際咨詢管理公司大中華區執行總監張君毅看來,未來這幾年中,中國汽車業仍將毫無懸念地在替代能源的開發、電動車核心技術的提升、加氣和充電設施的完善,以及商業模式背后的利益較量中追趕全球新能源浪潮的步伐。但到了2020年,則可能出現比較樂觀的新能源汽車應用場景,“純電動車將在大城市擁有一定的占有率,新能源汽車的總體滲透率將提升。”
對中國消費者而言,最“快意”的感受將是各大城市限購政策所帶來的出行鉗制將被破解。如果不出意外,從今年年底開始,上海、北京等一二線城市的新能源購買特殊條例將相繼出臺。購買新能源車將不用搖號、免費上牌,且享受國家和地方的雙重補貼。
在有足夠車型可供選擇的情況下,必然普及的現象是:家里有一輛傳統汽油機車型,用來滿足長途出游和高速路駕駛的需求;還有一輛新能源車,用來上下班代步或者周末短途出行。而在電動車廠家看來,2020年中國將擁有的3億中產階級足以推動“兩輛車”的時代來臨。
更具有經濟學效應的是,500萬輛的誘惑力將在未來8年中快速發酵。“再過多少年,說不定‘兩桶油’都不存在了,電網將成為最大的國家能源供應商。”這種被經濟學家論證為不太可能的預測背后,卻暗藏著已被投資者們捕捉到的巨大商機。
國際銅業協會駐北京代表處的負責人李荊最近一年忙于在各大城市間來往飛行。在中國新能源千億元大蛋糕的刺激下,該協會在三年前設立了交通項目組。“銅是汽車線束的主要材料,一輛傳統汽油車的線束總長有3000米,”李荊表示,“每年用在汽車制造及相關基礎設施上的銅消耗量達到70多萬噸,如果變成電動車,則需要更多。”從明年開始,他們將“公開”參與到推動中國電動車規劃盡快落實的工作中。
但必須正視的是,以目前新能源的推廣效果看,在2020年的500萬輛的統計源中,必然包含了大量的不被納入新能源范疇的低速電動車。因此,2020年仍只能是新能源產業規模化的前夜。而作為這種大規模來臨前的準備,各種提高汽油機效率的前瞻技術在中國的應用競爭將在未來幾年內升溫。
“2020年,起步停車技術將全面應用在所有車型上。”目前,這一技術只在豪華車身上使用。2013年,寶馬合資伙伴在美國華盛頓摩西湖的新碳纖維生產廠將向市場投放寶馬i車型所用碳纖維輕質材料,而在今年年底,通用在上海的全球前瞻技術研究中心已經推出了同樣旨在輕量化的鎂合金部件。
永遠在線模式
如果說駕駛電動車在2020年仍是一個需要用財力來實現的生活方式的話,那么汽車互聯技術與智能駕駛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則是幾乎沒有成本門檻的。“將來汽車的平臺,就是IT的平臺。”八年前寶馬高層曾做過的預言,將在八年后成為毫無懸念的現實。
12月24日,MINI在中國推出MINI互聯空間站(MINI CONNECTED),專為iPhone手機開發的MINI互聯應用APP也在Apple Store同步上線,MINI宣布進入“激動,并互動著”的全新時代。“MINI互聯空間站表達了我們對人車互聯的初步理解和實踐。”寶馬(中國)MINI品牌管理副總裁朱江稱。
而一個月前,在通用汽車前瞻技術科研中心二期落成儀式上,通用汽車中國(微博)科學研究院院長杜江陵親自演示“車微博”的應用,揮手之間,一條口述的微博就發了出去。
作為最早在中國試水車聯網技術的跨國公司,在過去的三年里,通用旗下通過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和無線通信技術來為消費者提供汽車安全信息服務的安吉星OnStar已經成為中國最成功的車載信息系統。緊隨其后快速進入的有豐田的G-book、日產的Carwings、福特的SYNC,以及上海榮威(微博)的語音云駕駛iVoka和華晨的E-drive等。
物聯網是全球下一個萬億元級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作為細分,車聯網被認為是未來智能行業的趨勢,在語音導航、娛樂系統、警報體系等基礎功能上,更多的功能將在2020年的車聯網中實現。
實際上,車聯網也早已超出人車互聯的功能,延展出了人車互聯、人人互聯、人網互聯……
而與電動車技術的同行,將使更大的技術靈感在未來幾年內迸發。目前,一款融合了電氣化和車聯網兩項技術的EN-V 2.0電動聯網概念車油泥模型已在通用在上海的前瞻科研中心完成,通用希望該款車能夠在2020年成為城市主要交通工具。而這款車則讓人想起了世博會通用館中《直達2030》電影里設想的車輛可自動駕駛、可以停在陽臺上、可在行駛中與其他車進行交流的“完美交通網”。
“互聯駕駛技術最大的革命性在于always online概念”,張君毅稱,“在辦公、娛樂的環境都具備后,汽車就不再是單純的交通工具了”。
不過,理性的行業人士提醒,對車聯網的未來,商業模式仍是關鍵。“車聯網的前期投入比較大,而一旦達到一定規模后,必然會像滾雪球一樣吸引更多的投資。”張君毅指出,如何維持電信運營商、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整車廠以及TSP(汽車遠程服務提供商)這四大主體之間的穩固與靈活的契約關系,將是決定車聯網在2020年能走多遠的關鍵。
與車聯網相比,2012年更具想象力的汽車新聞應該是谷歌的無人駕駛技術車獲得了內華達州的機動車駕駛管理處頒發的車牌。這輛車頂著一個不斷旋轉的雷達,借助精準的3D地圖和四個雷達來將雙手從方向盤上解放出來。
“無人駕駛汽車的概念很深奧,這是汽車行業125年來最具革命性的變革。”通用汽車前研發主管、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項目顧問Larry Burns表示。
不過,技術派認為,考慮到成本和現有的交通狀況,無人駕駛至少在10年內仍將維持試點的狀態。
而在中國,媒體人小吳前些天試駕了今年8月上市的搭載了“全球首創遙控駕駛技術”的比亞迪速銳,雖然遭遇了剛把車遙控出來就需要讓路,只能再將其緩慢遙控入位的尷尬。但能旁觀這款本土車型“聽話”地駛出退進,仍讓他很興奮。
2008年,美國科學家曾暢想,2020年上班族完全有可能開跟“變形金剛”般聰明的汽車上班,而其描繪的功能中,遇險自避,車與車對話等功能已提前實現。剩下值得期待是:安裝一個高科技微處理器,當你駕車通過收費站時,從借記卡扣除的金額會出現在擋風玻璃上。而當你驅車到麥當勞時,當地Wi-Fi能通過加密無線信號同你的愛車交流。也就是說,在你點餐后,汽車將自動完成金融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