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姆勒公司股份構成
2011年7月,戴姆勒CEO蔡澈公開表示希望尋求來自中國的投資;
2011年12月,奔馳中國確認戴姆勒正在尋找中國投資者;
2012年2月,外界盛傳中投公司(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即將購買戴姆勒股份;
2013年1月,知情人爆料,確認中投公司將購買戴姆勒4%-10%的股份。
傳了近兩年的“中投入股戴姆勒”,如今似乎落地成為事實,而事件的雙方都格外引人注目。中投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資金來源于中國國家外匯儲備,成立初期注冊資本金為200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之一;另一方戴姆勒為梅賽德斯-奔馳的母公司,是全球第二大豪華車生產商,而奔馳入華后在中國市場獲得了不俗的業績,但是與寶馬、奧迪相比,又稍顯緩慢。在全球車企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的時候,此時中投入股戴姆勒,是單純的股權投資還是另有所謀?中國力量的介入,對奔馳在中國的市場發展會起到促進作用嗎?
中投或購入10%以上股份
有利于奔馳在華業務
北京晨報汽車版主編 周光軍
中投入股戴姆勒確有其事,我曾在去年的底特律車展上與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蔡澈有過交流。中投和戴姆勒雙方都互有意向,這與戴姆勒近期業績不太好也有關系。不過中投的投資遍布全球各地,只是以前沒有進入汽車行業,現在如果能借戴姆勒進入汽車行業,其投資將更加多元化了。最近兩年,受歐洲經濟疲軟,歐洲車市普遍不太景氣,而且未來豪華車市場競爭也會更加激烈,為此戴姆勒有資金需求。同時,汽車行業未來仍然被看好,中投也愿意投資,這是雙方互利的事情。現在傳出的中投將購買4%-10%的股份,我認為10%比較有可能,甚至有可能高出10%。
中投在投資后將成為戴姆勒的股東,相信會有利于奔馳在中國業務的發展,并且能為奔馳在中國的發展注入積極的因素。戴姆勒來到中國尋求資金,其背后的意義在于由于歐債危機并沒有結束,很可能從簡單的金融危機演變成經濟危機,如果未來歐洲經濟全面下滑,歐洲的企業面臨的情況可能會更糟糕。
中投投資戴姆勒
看好汽車行業前景
中國經濟時報汽車版主編 陳喆
中投之前的投資策略一直不太順利,現在將方向轉向汽車行業這種實業,應該說是中投對投資策略很理智的改善,可以看出中投對于汽車行業前景和中國市場比較看好。
從全球市場來看,2012年全球新車銷量約為6800萬輛,同比增長4%。行業的主要驅動力來自于蓬勃的中國市場和重新振興的美國市場。不過我認為這次的入股可能不會那么順利,也許會受到歐盟的阻止,因為畢竟只是媒體爆料確定事實,但并不代表入股一定會成功。
事實上,中投也不是第一次接觸汽車企業,在2009年的時候曾傳出和俄羅斯某主權基金參與并購保時捷,最后是無疾而終。甚至在騰中收購悍馬時,也有中投的影子。可見中投對于汽車也的看好。但這次再度接觸車企也許也有可能得到和上次一樣的結果。雖然戴姆勒現在的業績情況不理想,但都會是暫時的。不過我認為中投過去投資金融領域較多,但風險過大,回報并不理想,汽車行業相對穩定,相信是中投希望尋求在金融領域和工業領域的平衡,以達到利潤回報。
中投更看重戴姆勒未來
北京娛樂信報汽車版主編 孟京濤
對于戴姆勒和奔馳方面來說,他們一定對中國市場有很高的期待,畢竟中國市場是可以排到第三位的大市場,奔馳有幾款車在美國和歐洲市場表現不錯,在中國市場應該還有潛力可挖。從技術方面來講,中投投資買的是股票,并不是談合作生產。拿北京奔馳舉例,如果加大研發能力,增加車型,也許還能得到一些技術,但就現在外界的消息來看,暫時還不清楚中投這樣的投資行為會對奔馳本身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中投公司作為一家投資公司,主要目的是講求回報。我認為中投公司的這次投資行為,主要更看重戴姆勒公司的實力和未來發展,奔馳汽車的品牌影響力毋庸置疑,具有很強的實力。盡管近期在中國的銷量有所下滑,但在歐洲的銷量還是不錯的。戴姆勒2012年在美國全年銷量30.5萬輛,同比增長14%。但也正因為如此,在中國銷量不好所以發展空間更大,并且我認為現在投資戴姆勒其實是個不錯的機會。
是中投融入全球化進程的結果
每日經濟新聞汽車版主編 叢剛
我認為中投入股戴姆勒,未必能在經營決策上有更多話語權,如果說考慮其他層面,也許能改善中歐在經濟上的合作互利關系。
像中投這樣的中國公司廣泛在海外開展投資,西方都在關注這種現象,我認為這是中國公司融入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結果。
據了解,中投公司的投資是基于經濟和財務目的,在風險可接受的范圍內進行資產的穩健和有效配置,努力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以被動投資、財務投資為主,追求長期的、穩定的和可持續的風險調整后回報。早期主要投資基金、證券等,偏重北美與歐洲金融市場,后來主要投向資源、地產等更具抵抗通脹能力的非金融資產。
此次有西方媒體擔心,中投此次投資戴姆勒是覬覦奔馳汽車的技術,是想要對戴姆勒施加影響,其實國際企業必然會考慮投資方的意圖,分析在合作還是在收購,而此次中投入股戴姆勒,應該是會優先考慮與戴姆勒協定投資回報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