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將加快增長步伐的中國汽車業,不得不面對第二座大山——空氣質量。第一座大山,是已經叫苦不迭的城市交通。
帝都儼然將燒起保護空氣質量的第一把火。1月19日,北京市政府法制辦公布了《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送審稿)》(簡稱《條例》),擬向社會征求意見。按照該條例,大氣環境保護將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北京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在一定區域內采取限行措施。
區域限行,與處罰相伴而行。由于汽車被列入北京空氣質量的殺手之一,北京處罰直指汽車排放。該條例指出,進入北京市行駛的外埠車輛,應當按照規定進行排氣污染檢測,合格后方可辦理機動車進京手續。機動車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在車載排放診斷系統報警后,應當及時對機動車進行維修,確保車輛達到排放標準。未對機動車進行維修使其達到排放標準要求而上路的,行駛200公里以內的,由環保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車輛連續行駛超過200公里的,處1000元罰款。
措施抓住了最有利的時機。當2013年1月中旬,北京PM2.5指數"爆表"的消息不斷時,當民眾們熱議空氣質量持續六級嚴重污染時,當不少人急于逃離帝都時(當然,其他城市也相繼卷入空氣質量污染之列),民眾們都迫切希望找出解決之道。
同樣的政策,在兩三年推出或者傳出風聲,惹來的只是一陣又一陣的爭議。
控制污染,長遠利大弊。但對于中國汽車業來說,卻是一個不能忽視的話題——高速增長的汽車需求,高速增長的汽車保有量,已經超過了中國社會公共資源的承受力。最初,中國大型城市的道路以"擁堵"抗議;現在,輪到空氣"報復"。大城市的居住者,無論有車還是無車,都無一例外地卷入了這場社會公共資源對人類的抗議中。
和控制交通擁堵一樣,主管部門選擇了最簡單的方法——罰款和限行。似乎在罰款的大旗下,一切事情都容易解決。當然,我們已經看到結果——居高不下的車牌、人品爆發才能搖到的車牌,和擁堵未見好轉的路面。
但與擁堵相比,空氣問題更值得中國汽車業關注。或許,交通設施問題,更多依賴于主管部門解決。而空氣質量問題,車企們大可以做點貢獻。比如,技術改進,切實做到提高排入標準。而非打著標準的擦邊球,卻成為推高空氣污染的幫兇。當然,這將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如果競爭對手們不采取同樣舉動,無形中將降低企業的競爭力。
但是,看得遠一點吧。如果中國汽車企業不主動解決,最終政府將會出動行政之手,最終的結果仍然是雙輸,甚至中國汽車業輸得更慘——試想,如果排放問題得不到解決,空氣質量越來越糟糕,那么中國只能更迅速地提高排放標準。對于那些沒有準備的車企們來說,這或許是一次大風暴。
治理擁堵時,對各大企業相對公平——通過控制牌照來發揮市場選擇的作用,消費者喜歡什么車型就買什么車型。但是治理空氣污染時,標準將會起作用,屆時,那些沒能達標的企業或車型,將會直接摔倒在環保的門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