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包括豪華車在內的車企高層主管出現一系列的人事變動。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目前,已有不下30位車企高管變動或離職。有觀點認為,多位業內“大佬”或離職或退隱,讓人對汽車企業與市場前景感到擔憂。
一些合資車企的人事變動也原本正常,但原本相對穩定的奔馳、寶馬等車企高層的人事變動卻也折射出了中國汽車市場激流險灘般的彎道甚多,稍不如意,便可能折戟沉沙。但是,在如高速賽道般的國內車市賽道上競速,直線加速顯然很沒意思,要想超車,必須在彎道,彎道雖多,風險雖大,機會卻也是最多的。眾多業內人士的意見是,近期行業內發生如此大規模的人事動蕩,其背后或許是更深層次的企業戰略思維轉變原因,但最直接的原因是,這是一年或者幾年一線銷售業績的壓力使然。
去年以來,受限牌、宏觀經濟等原因影響,汽車市場無法再以“井噴”的速度繼續發展,迅速地進入了平臺期,由于產能的增加超過了市場增速,庫存直線上升。各廠家迅速做出反應,車市如戰場,銷售就是戰斗中攻打的那塊陣地,而銷售部門的帶頭人就是帶兵攻打的將軍,攻不下陣地,只有火線換將。
汽車公司更換自己的主帥,這實際上只是汽車公司改變戰略的前奏。換將易帥改戰略,都是為了在中國汽車市場獲取更大的份額。可以說,當前企業用于衡量一個職業經理人是否稱職的常規標準就是看銷售業績。銷售量上不去,高管們自然要承擔責任。當動用一切促銷手段都無法達到銷售目標時,企業沒有多大耐心繼續等待,于是,廠家就會考慮“中場換人”。汽車職業經理人的變動是正常現象,一業內人士表示,近期的人事變動明顯多于往年,原因之一是汽車市場的變化,二是一些企業里外方的急功近利也占很大原因。
如此密集的人事變動,可以算是中國汽車行業繁榮的一個縮影,也折射出中國汽車市場的復雜與多詭。盡管很多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未來中國汽車銷量增長強勁,增幅始終為2位數。J.D. Power公司甚至預計中國消費者將于2015年之前每年購買1140萬輛汽車。原因也很簡單,每1000名美國人就有840輛汽車;但每1000名中國人僅有34輛。但是,中國汽車市場卻也存在許多不能預測的風險。
專家認為,這個風險來自于宏觀經濟。中國60%的GDP來自于出口,目前美國經濟形勢很不好,歐洲更糟糕,直接導致了美國以及歐盟對中國出口政策的打壓,此舉直接導致中國傳統的出口市場有問題,也即中國的出口受到了一定挑戰。而出口受阻最后會影響到國內中國人的消費,中國人消費構成中汽車現在占很大的比率,因此,會多多少少影響到汽車消費,這是中國新車銷售所面臨的風險,也即汽車市場彎道里的漩渦。但不管怎樣,車企換將的終極目的是想找一位車技超群的優秀車手,他能夠在風險與危機四伏的彎道里順利超車,迅速提升自己的銷量,擴大自己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目前來看,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