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品質量影響著所有車輛的排放,也影響著灰霾污染天氣的出現。”在北京及全國部分城市出現霧霾天氣后,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車用油品排放實驗室主任岳欣直言不諱。
在采訪中,本報記者發現,無論是自主企業還是合資企業,都有意無意的將矛頭指向了“油品質量問題”:國Ⅴ油品標準能否及時出臺,這將是國Ⅴ排放標準實施的最大障礙。
難辭其咎的油品
令人意外的是,在油品的問題上,中石油、中石化雖然屢遭質疑,但他們也把自己隱藏在了這次的霧霾之中。
據悉,汽車尾氣污染物以含硫排放物為主。中石油規劃總院專家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油品標準越高,所含硫就越少。資料顯示,現在我國汽柴油升級均明顯滯后于國家要求,其中,汽油標準升級滯后超過半年,柴油標準升級更是滯后一年以上。
據了解,我國早在2005年就發布了國家第四階段汽車排放標準。該標準要求,重型、輕型車達標的最后期限分別是2011年1月1日和2011年7月1日。也就是從這兩個時間節點起,所有的新車都應該達到國Ⅳ標準。
理論上,與國Ⅳ排放對應的國Ⅳ油品標準應該更早出臺,至少2005年之前就要出臺。可現實情況是,車用汽油的國Ⅳ標準2011年5月才出臺,而且還設置了3年的過渡期,要2014年才能實現在全國范圍內供應國Ⅳ標準的汽油。
“全國大范圍的重污染天氣無疑在客觀上倒逼國Ⅴ標準加快頒布實施進程。”根據此前媒體報道,一位參與國Ⅴ油品標準制定的專家表示:“國家標準主管部門為了這個具體標準,去年開始專門每個月召開一次例會,把環保、石化、汽車三家聚起來督促工作進度。在社會各界的施壓下,三家都在往前趕。截至目前,國Ⅴ柴油標準已經通過技術審查,但國Ⅴ汽油標準仍未達成一致意見,還要進一步立項研究。”
據透露,在近期舉行的例會上,圍繞油品上升到國Ⅴ標準后“辛烷值(俗稱標號或牌號)要不要下降”、“錳排放限值要不要放寬”等問題,汽車、石化雙方分歧巨大。
500億掏不掏?
分歧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利益分配。
清華大學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建昕分析:“油品質量升級技術上不是問題,但石化部門強調升級的投資太大,所以動力不足。”
以燕山石化為例,僅為了京五油品升級,煉油裝置改進的成本大致在10億元左右,由于燕山石化的煉油裝置是由歐四到京五轉變,所以相對裝置升級的成本較小。而齊魯石化和天津石化等煉廠一直生產國Ⅲ標準汽柴油,為供給北京京五成品油,兩家煉廠裝置升級的成本更大。
而從全國范圍來看,卓創資訊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車用汽柴油由國Ⅲ標準升級為國Ⅳ標準,成本上漲約為0.12元/升~0.15元/升,合160元/噸~200元/噸;而三大石油煉化企業將產品全部升級為國Ⅳ,至少需投入500億元。而2011年,中石油、中石化分別實現凈利潤1329億元、717億元。500億元對于“兩桶油”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表示:“煉油企業要講效益,但目前煉油本身就虧損,企業怎么會有動力去升級?”
升級是趨勢
盡管成本不菲,但是面對環保壓力,排放標準升級的步伐似乎正在加快。
19日,深圳市市長許勤表示:“今年深圳將大力推進,加快國V標準應用,使尾氣排放治理能見成效。而此前,北京已經開始實施京五標準。在國Ⅳ汽油方面,盡管全國尚未大面積實施,但已經在廣州、深圳以及浙江、江蘇部分城市有實施。上海也計劃在今年推行滬五標準汽柴油。
“目前來看,國Ⅴ油品短期內很難出臺。”國泰君安分析師張欣認為,“但是從各種呼聲來看,國Ⅴ的步伐正在加快,即便需要承受成本壓力,兩桶油也已經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被動應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