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和船就放在那里,為什么要摸著石頭過河?在前不久進行的總結與展望中,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覺得未來“不一樣了”,汽車業應在前車之鑒中渡河。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在談經濟形勢時表示,中國經濟近三十年的高速發展,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優勢:要素成本低;中國老百姓儲蓄率高,能較多地積累發展用資金;由于生產、技術水平較低,而被迫形成廣泛的技術來源;較大的國內市場和行業的寬度,從輕紡、家電、通訊到住房、汽車,可以一撥一撥“排浪式”地消費。
“中國人心思治,社會穩定。”當董揚把目光鎖定在發生巨大變化的汽車行業時,他在自己的博客里補上了“第五條”。董揚認為,這五條總體形成大國后發優勢,保證了中國經濟破天荒、創紀錄地高速發展三十年。
然而,董揚也看到了某些令人不安的變化,一些原有優勢在逐漸轉為劣勢。全國范圍的工資上漲和用工荒,導致一些外資加工企業向東南亞轉移產能,使得要素成本大幅提高;許多最先進的技術領域,引進價格不斷上漲,甚至人家不肯給了,引進技術來源大幅縮小;市場的余量也沒有那么大了,實物經濟的發展范圍僅余住房、汽車,為防止過熱還不宜太快地發展;最后,人心思治雖沒有改變,但公民的法制意識增強了,環保意識提升了。
在董揚看來,汽車業再也不能“窮并快樂著”了,必須時刻憂慮著,必須轉型升級。
董揚也發現了機遇,他感嘆失去了一些舊優勢,也看好我國汽車業獲得的一些新優勢:一是資金優勢,包括外匯;二是市場仍有一定的空間,美歐日與中國在這方面不可同日而語;三是成本與東南亞相比雖已轉劣,但與發達國家本土比仍有優勢;四是引進技術雖然難度增加,但多了一條通過并購獲得技術,包括品牌及供應、銷售體系的大路。
種種變化的背后,董揚總結了三個“不能”,警醒汽車業這3條成功經驗以后不能再用了:不能再以增長數量、規模為主要目標;不能再迷信合資項目和外資品牌,談項目要“貨比三家”,而非一味求快;不能再忽視法律法規,包括強制性標準。
“有關汽車的法律法規越來越多,越來越嚴,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因此,不能再企圖用國一、國二的技術,糊弄國三的排放標準,以防被人告上法庭。”董揚說。
今日的困難是成功帶來的另一面。面對新困難與新變化,董揚認識到,有些以前沒有做過的,必須現在就開始動手實施。
對于技術創新,現在全行業研發投入不及主營收入的2%,要達到中央要求的與國際接軌,需要提高一倍以上。“必須有大決心,大幅提高研發投入。”董揚強調,自己手中有牌,才能更好地和外放合作伙伴對話、談判。
針對各車企管銷售的老總“換手如換刀”的現象,董揚覺得這往往亂了品牌戰略的方寸。研究品牌發展的規律,搞清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制定適合自己的品牌戰略,長期堅持下去方為正途。反之,頻繁改變品牌戰略,品牌可能永遠也樹不起來。
董揚認為,國際并購應成為國內車企獲得先進技術、品牌、采購和銷售體系的重要手段,但要做到“吃得下要能消化得了,買到手要能玩得轉”。 簡而言之,要對并購對象做仔細的價值分析,充分考慮被并購企業員工和所在國政府的利益及法律、文化環境。
發達國家的汽車產業已經走過了幾十上百年,經驗教訓都在那兒放著,為什么不研究?橋和船在那里放著,為什么要摸著石頭過河?在董揚看來,行業發展規律、政策,不研究明白,光靠請客、“跪求”是沒用的。優勢、劣勢,都要重新審視。“我國要發展成為世界汽車大國,雖有大的難處,但也應有大的作為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