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中東和北部等地相繼出現霧霾天氣。在一些媒體報道中,機動車、尾氣排放、油品質量成了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成了群眾口誅筆伐的對象。
然而,老百姓能夠不乘車嗎?汽車企業能夠不生產、銷售汽車嗎?油品質量能夠立刻升級嗎?如果上述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不”,那么,在口誅筆伐之余,這次濃霧該為我國帶來怎樣的思考?
近百年來,縱觀國際內外,因為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而造成的環境危機在所多有,但最終都迎刃而解,導向了積極的方面:美國因為上世紀中期的石油危機和光化學煙霧,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設立了專門針對大氣PM2.5含量的標準;英國因為倫敦大霧,限制私車進城,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大霧終得消散;德國為了降低排放,發展新技術,推動了新能源車的發展……
災難的確在短期內為人們造成了痛苦,但是也催生了更健全的法制、更先進的科技和更好的應對方法。
一直以來,我國對新能源車的發展主要集中在電動車領域,國家對于電動車的開發和研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各地方政府也有著相應的政策支持,除了最高12萬元的購車補貼,廣州、上海這樣的限購城市都對純電動車發放了一定數量的免費牌照鼓勵購買電動車。
而在產品方面,無論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的電動車,目前也都基本能夠達到續航里程超過100km、時速達到60km/h的性能水平,完全可以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代步任務。然而電動車依然銷量寥寥,無法得到有效推廣。究其原因,在于電動車充電設施的不完善;純電動車維修、保養成本較高;人們對電動車的用車習慣還沒有養成。
如果國家能夠趁此機會,強調電動車發展的必要性,鼓勵群眾購買電動車、大力推廣充電樁的建設、并且為電動車維修、保養的企業提供有力的保障政策,為電動車鋪好推廣之路,使電動車的發展更進一步,則無論對老百姓、對汽車企業還是對空氣質量,都是一件大好事。
社會終將前進,祖國必須發展,如果政府能夠在此時挺身而出,以大霧為契機,大力推廣新能源車,將危機轉變為社會發展的動力,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對于我國來說,或許借著這次大霧,破舊立新,恰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