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就在春節前,戴姆勒與北汽集團在德國斯圖加特簽署了一系列重大股權協議,戴姆勒公司入股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12%的股權,這是改革開放后,首次有外資汽車企業直接入股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
同時,雙方又通過換股各自控股一家共同合資的公司,許可,北汽控股北京奔馳,戴姆勒控股北京梅賽德斯奔馳銷售服務公司。目前相關的一些程序還需通過管理部門的審批,而兩家的合資也打破了30多年的模式。
就在北汽集團與戴姆勒簽署 "股權變動協議"后的第三天,北汽集團眾多高管從德國斯圖加特返回北京,首次向記者披露了此次雙方合作的具體內容,此時馬上就過春節了,但是雙方的這次合作卻并不是這幾天完成的,參與了這次股權變動的北汽股份董事會秘書閆小雷介紹說:
閆小雷:這個項目是2011年11月在德國雙方達成的意向,到2013年2月1日正式簽署,歷時只有短短的15個月,這個一直處于高度保密的狀態,其實我們第一批協議在9月27號就已經在北京簽署了。根據雙方這個保密的要求,沒有對外發布,到今天大家看到的是這個項目最終的一個全貌,銷售服務管理公司,51、49這樣一個股權比例安排,一級平臺的無償免費永遠的許可,以及入股北汽股份還有北京奔馳重組。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跨國汽車企業開始投資中國,其后,中國汽車產業的對外開放以合資公司的形式遍地開花,跨國公司在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也勢如破竹。但是對于合資公司外資持股比例不能高于50%的政策規定,讓跨國公司不能在中國汽車市場進一步擴大,然而戴姆勒入股北汽則打破了僵局。北汽股份總裁韓永貴表示,股權變動后,戴姆勒將奔馳E級車平臺有關技術無償提供給北汽,未來將推出國產中低價位的奔馳品牌車型。
韓永貴:我們未來馬上要投入中低價位的前驅車,這個本身就是在開闊中國市場的一個重大的嘗試。我想隨著前驅車或者說小型車進入中國,特別是圍繞中國來做的這些開發,未來在開拓這個所謂大眾化、批量化市場上,應該講會有好的表現。
越來越的國外車企正想盡辦法擴大中國市場,而他們進入的同時也在擠占中國品牌汽車的市場份額。中國品牌又當如何"守土"?
德系車去年在中國市場增長迅猛,而德系品牌之間的競爭也空前激烈,北汽和戴姆勒的合作更被看成是奔馳在銷量上追趕寶馬和奧迪的舉動,不過德系品牌似乎一個比一個有信心,一汽大眾奧迪銷售部總經理薄石說:
薄石:我們相信在未來能夠保持在中國市場上的成功和領先的地位。在所有廠商中間,我們認為我們做的是最為成熟的。
而國外汽車品牌之所以有這么大的信心,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國內消費者的捧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表示,今年進口車的需要增長要遠遠高于對整個汽車需求的增長。
師建華:現在的情況是跨國公司仍然看好中國市場,不斷引入新產品,較強的消強的消費者還是傾向于購買好的品牌的進口車,今年進口應該是在145萬輛左右,增長率為25%左右。
而在跌宕起伏的中國車市,自主品牌一直艱難前行,去年9月和10月開始有起色,但是,中國品牌似乎并不能短時間強大起來,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說:
尹同躍:作為一個企業,特別是自主品牌來說,我們現在還是青春期階段,再有個5年就會有很大的變化,國內的市場份額會進一步的提高,品牌含金量也會增加,所以持續的技術投入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