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統計,2012年每百戶家庭私人汽車擁有量超過了20輛,中國正式進入“汽車社會”。報告預測,在龐大的產銷量基數下(2000萬輛),即使是繼續保持微增長,再過5年多私人汽車保有量也會翻一番,百戶家庭汽車擁有量將會達到40輛,10年左右,百戶汽車擁有量將達到或接近60輛,多數家庭將擁有汽車。
盡管多數國人還未享受汽車帶來的便利,但現有汽車數量帶來的能源、交通、環境等問題已日益凸顯。報告指出,未來汽車發展及走向并不是由作為汽車產業主要角色的生產廠商和消費者來決定的,而是由城市空間決定、由各城市決策部門決定。
對于中央政府來說,汽車產業是要大力支持發展的支柱產業,汽車消費是未來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之一。但是對于城市管理者來說,城市人口持續增加,而城市所能提供的資源迅速消耗殆盡,例如北京的水源,此前已從昆明湖轉向密云水庫,現在則將來自遙遠的丹江口水庫。北京的電力、煤炭、糧食、蔬菜、副食品等都需要從外地供應,道路負擔能力已經超過極限,而且最緊迫的還不是這些問題,城市發展面臨的難題不僅僅是交通擁堵和大氣污染,應該是城市如何和諧發展。
所以報告建議中央政府應該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全面的汽車社會發展規劃,把汽車相關的不同方面納入整體規劃,特別是解決汽車產業與城市管理之間的矛盾,統合不同部門汽車相關政策,使得這些政策不再出現不兼容的問題,確保汽車社會能夠可持續發展。
從北京、上海、廣州汽車限購實際效果來看,限購本身并不能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城市交通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汽車不過是其中一個子系統。今年1月,北京開通了4條新地鐵線路,地鐵通車總里程達442公里,成為世界第一。
另外,北京也是國內公交出行比例最高的城市,去年北京公共交通日均客運量超過2060萬人次,公交出行比例達到44%,今年可能達到46%。然而,據交通部有關負責人稱,全國大部分中心城市公交出行分擔率平均不足30%,中小城市平均約10%,與國外同類城市相比差距較大,公共交通在緩解交通擁堵、促進城市交通節能減排等方面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
經濟學家梁小民說,“到了歐洲才知道,汽車多少無關緊要,關鍵是有沒有汽車文明”。2012年誕生一個新詞,“中國式過馬路”,混合交通、不守秩序,是中國交通秩序混亂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國式交通的尷尬。城市交通擁堵有1/3來自不文明行車行為。有關部門不但要關注汽車增加帶來的交通擁堵,還應該下力氣規范交通參與者不文明行為。如果能夠建設起文明汽車社會,交通擁堵必將會大大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