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5年汽車業出現合資企業以來,我們對他們都寄予著超出其承受力的期待。殊不知,他們玩兒的一直都是在國外已經淘汰的路數。合資企業從來都不是創新的主體。什么是合資企業?說白了,不過是組裝工廠。但他們頂著國外大名鼎鼎的品牌光環。
像我們這樣曾經被封閉了幾十年的國家,對“外來和尚”念的經深信不疑,于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剛一見到這陣仗,勢必會被好萊塢式的洗腦沖昏了頭腦,瞬間膜拜。
這一拜就是二十余年。到了現在,合資企業仍在不思進取地享用十幾年前的宣傳紅利,場面依舊宏大,內涵卻漸漸地遠去。當浮華漸漸褪色,喜歡不斷進步的我們很快會思考,這些合資企業,究竟還能帶給這個行業的未來帶來什么?
創新?別開玩笑了。你是在說“套娃設計”、“本地化”或者“減配”嗎?在我的記憶里,創新始終屬于那些品牌的總部,和中國有點關聯的,都是重新調校、重新匹配油品、減配置這些“本地化研發”工作——如果這也可以叫做“研發”的話。當然,在中國市場貢獻的利潤超過其本土市場好幾年后,這些合資企業終于在中國設立了區域研發中心。不過對那些核心的技術,我們還是不要期待太多的好。
那么,“合資自主”?咳,我都沒法跟你聊下去了。
不能不說,合資企業,越來越難以賦予這個行業營養了。市場換技術其實從一開始就是一廂情愿,也難怪以失望告終。承諾了很多年、讓我們等待了這么久、似乎能夠拯救中國汽車業的“戈多”始終沒有來,搶錢的倒是一撥又一撥。究竟誰是這傳說中的戈多(GOD)?
新年將至。國內汽車業零散發生的一些事兒放在一起,把我的思緒洗刷了一下。
首先,唯一重寫“合資企業”定義的觀致汽車,即將從紙上的概念變成現實。3月的日內瓦車展,籌備5年有余的Qoros將以一款量產車和兩款原型車啟航。它沒有設定高不可攀和不切實際的目標,只把“整合”作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盡管高管里有很多車界老資格的老外,但卻是唯一一家中方擁有品牌和核心技術的合資車企。合資企業27年,無非是更多的殘余價值榨取,這次中企主導的合資,終于開辟出新的發展路線。
比亞迪在電動車碰撞起火事件后一度消沉,給外界的感覺是“這個檻要過不去了”。但置之死地的比亞迪被激發出了最強的求生欲望。臨近年底,不但全球多地的政府采購捷報頻傳,其電動大巴和電動出租將以“現地生產”和“金融支持”的方式在國內外落地,而且完全遵循西方的經濟規則,擺脫了政府行政干預的傳統模式,為新能源車銷售開創了新思路。
與此同時,王傳福領銜比亞迪一眾高層在京舉辦了“世界級技術發布會”推廣自己的技術。雖然這說法被病詬為“不成熟”和“自夸”,但比亞迪憑借汽車與IT、新能源三大領域的積累,正在用“垂直整合”開啟一條不同于以往傳統汽車企業的新路。王傳福的說法是,在汽車發生巨大變革的年代,垂直整合是最有效的生產方式,因為技術來自不同行業。奔馳剛發明汽車的時候,沒有成熟的零部件體系,什么都得自己造,他那時就是垂直整合。后來汽車工業慢慢成熟,每個部件都可以采購到,也就不需要垂直整合了。
王傳福這番話讓人如同在霧霾中醉氧般興奮。且不說最終是否由王傳福來實現這宏圖大業,只這思想的交鋒,就足以讓他這個“后來者”在汽車業名垂青史了。所以我很想把這句話留在這里,或許10年之后翻回頭再看,我們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
自主品牌還不夠強大。但他們并沒閑著,他們在嘗試創新,在失敗,在積累經驗,在鳳凰涅。你在做什么呢?關注并理解他們,改變自己陳舊的想法,還是繼續隨意地上網罵幾句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