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美國人抑或是美國總統奧巴馬的這個決定個業界帶來的震動是什么的話,人們盡可以用釜底抽薪、落井下石等尖刻的語言來評價——在新能源汽車不斷被人們看好,電動汽車成了各個國家都在蜂擁而上正在積極努力大干快上的時候,美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同時也是擁有世界上現代工業80%的核心技術的國度,為何在電動汽車前狂打噴嚏和冷顫,多年前還在信誓旦旦的發展電動汽車,可是如今為何態度和行為急轉直下,來了一個全球都看不懂的“大變臉”呢?
是理性還是對未來市場不看好,還是電動汽車技術還不過關,還是沒有達到消費者認同的可以量產的地步?
這是來自美國能源部的一則消息引發的“血案”:也就是中國的春節前夕的上月末,美國能源部表示,政府此前設立的2015年前在美國實現100萬輛電動車累計銷量的目標將被放棄。美國當前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銷量居低,多家專門從事電動車業務的制造商遭遇困境。
美國能源部發布消息稱,奧巴馬總統在2011年國情咨文中提出到2015年電動車累計銷量超百萬輛,一直受到汽車行業分析人士和車企高管的質疑,政府將對該目標進行調整,制定出專家看來更切合實際的戰略目標,并在未來9年內推廣新能源車,同時降低其成本。
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向媒體稱:“(2015年百萬電動車目標)非常具有雄心,但讓我們看看實際情況如何。”根據綠色汽車網站Hybridcars.com提供的數據,2012年,美國市場上油電混合動力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車總銷量近488,000輛,僅占整體汽車市場的3.3%。
看看美國的行動,在看看歐洲乃至日本等汽車技術強國的行動,我們就不難推斷出,在純電動汽車技術性問題沒有得到全面解決的現實語境里,在安全性、經濟性、認同性等問題還不能夠很好解決的情況下,用政府的推手強行“上路行駛”,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也許就是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深坑,迷迷糊糊就跳了下去。
其實,我們看看歐美日等發展電動汽車的路徑就會發現,他們是以技術成熟和市場成熟為先導來做事情的。就拿日本的普銳斯來講,就是在混合動力技術成熟的前提下,開始大規模市場教育和市場培養的,并且通過多年的努力成了最市場化的典范,現在量產量已經達到了500萬臺,成為新能源汽車中發展的典范。但是就純電動車而言,技術成熟度還沒有得到廣泛認可,也就是說還有瑕疵。人們說,配套設施不完善是電動汽車發展的軟肋,那也只是不重要的一根肋條,只要能夠通過行政手段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大問題。而恰恰是技術成熟度和市場認可,成了純電動車發展的最大障礙。在消費能力是我們國際十幾倍“不差錢”的歐美日,對新能源汽車特別是純電動汽車的態度還是曖昧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就是這些國家從技術成熟的角度和市場經濟的角度,在考慮問題、驗證問題和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是高度市場經濟化國家的冷靜。
實際上,有經濟學家認為,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更像是計劃經濟國家。他們在重大的項目認可和經濟發展戰略制定上,都是靠政府來定調的,比如:鋼鐵廠的建設、化工廠的建設等等,建多少,建在哪里都有科學的論證,避免了一哄而上的大干快上和產生過剩,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他們的計劃經濟性是從資源能力的角度和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來驗證一件事情該如何去做
這些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色彩的理性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因為只有理性發展一個事情,發展一個產業,才不會對資源、對資源配置造成傷害,才能夠使得生產更加經濟,成本更加低廉,效率才能夠更高。
理性的背后,是科學的計劃。只有科學的計劃,一個產業才能夠造福于民,才能推動世界向良性經濟發展,才能夠具有普世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