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中旬,一場彌漫在中東部地區的霧霾天氣,讓人們開始愈加關注城市空氣質量問題。
雖然發展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已經被業界認可為汽車產業應對能源和環境挑戰的必然方向,但是,一項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起的調查顯示,事情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快,公眾對于環境問題認知與行動之間的巨大的鴻溝,讓各種治理措施以及新能源的相關鼓勵政策收效并不明顯,仍然需要很長的時間。
公眾認知與行動背道而馳
汽車制造是資源密集型產業,全世界每年用于汽車制造上的金屬材料、陶瓷、玻璃等就超過6000萬噸,同時,機動車的燃料消耗又成為無情吞噬石油資源的無底洞,目前,汽車使用的汽油約占全球汽油消費量的1/3,美國、加拿大、日本和西歐地區生產的汽油還不到全球供應量的1/4,但他們每年合計消費的汽油卻遠遠超過世界汽油產量的一半。汽車不僅是消耗能源資源的無底洞,還是造成大氣污染的移動污染源。
據《2013中國汽車社會藍皮書》調查顯示,公眾對于汽車對能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污染都有非常清晰的認知,中國各城市居民中,90%的都認為汽車增加消耗了太多的能源,無論是有車一族還是沒車的公眾,都持有相同的認知。同時,當問到是否覺得生活的城市是否因為汽車的增加空氣變差了時,44%的被調查者認為空氣有點變差,32.6%的被調查者認為空氣變得較差,另有17.4%的人選擇了空氣變得很差,只有5.8%的人認為空氣沒有變差。
由于汽車對環境的危害,西方許多國家中正在出現不用或少用私人汽車,改用公交車,甚至以自行車代步的時尚,但是在中國,購買私車卻正在逐漸成為新的“風潮”,敲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分析人士指出,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雖然城市化的程度逐漸加深,但由于公共交通不方便等原因,資源消耗與消費選擇之間往往存在很大的距離。
汽車治污迫不及待
城市機動車劇增帶來的一大問題是對環境的污染。空氣污染日益嚴重,已經是大氣環境最突出、最緊迫的問題之一。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出席會議時指出,在解決空氣污染問題上,必須要有所作為。
從2000年到現在的10余年間,我國汽車排放的標準從歐I到國IV。盡管國家出臺了鼓勵高排放車輛提前淘汰的政策,但車輛構成中高排放車輛的比例依然很高。按汽車排放標準分類,截至2011年年底,達到國III及以上排放標準的汽車占汽車總保有量的41.1%,國II汽車占25.5%,國I汽車占20.6%,其余12.8%的汽車還達不到國I排放標準。如果按環保標志進行分類,“綠標車”占79.8% ,其余20.2%的車輛為“黃標車”。
監測表明,我國城市空氣開始呈現出煤煙和機動車尾氣復合污染的特點。一些地區灰霾、酸雨和光化學煙霧等區域性大氣污染問題頻繁發生,這些問題的產生都與車輛尾氣排放密切相關。同時,由于機動車大多行駛在人口密集區域,尾氣排放、噪聲污染會直接影響公眾健康。機動車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機動車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
控制機動車空氣污染的方法,一是從排放源入手,從科技的角度減少尾氣排放,二是加強對空氣污染的治理。
國外有很多先進的經驗可供中國借鑒,美國加州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治理在用車尾氣排放污染,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使汽車尾氣有害物排放與60年代相比降低了90% ,油耗降低了一半。
德國則采取稅收政策來應對汽車污染,自2001年以來,根據汽車的功率以及汽車排放污染氣體的量來計算的汽車每年的納稅額,此外,還實行了補貼制度,對排放污染氣體少的汽車實行補貼,有了這兩項規定,一些駕車者可以好幾年不用交一分錢的稅。目前這項政策已經產生了積極的效果,開始促使汽車生產商生產更環保的汽車甚至是新能源汽車。
責任與回報乃解決之道
消費者之所以“知而不行”,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公交出行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則很骨感;另一個原因則在于個體行為諸如少開車的減污行動僅僅是帶來公共環境的改善,其“行”并不能很快給個體帶來直接利益。
因此,如果要真正解決消費者的認知和行動之間的差異,一方面,政府需要完善公共交通設施,倡導“綠色消費”和“綠色出行”,并要由政府部門率先示范,讓綠色和可持續成為一種消費時尚。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出臺政策來讓消費者參與的行為有所回報,或者通過法律的方式比如收取排污費等鼓勵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并將所收費用用于改善城市交通,實現專款專用,這樣消費者的積極性就會提高。
以英國為例,倫敦自2003年2月以來,就明確規定,必須繳納5英鎊的通行稅才能進入從東部的塔橋到西部的海德公園間方圓21平方公里的區域,倫敦市政當局想通過實行這項反交通阻塞稅,把該市的汽車流量減少10%~15% ,并希望把每年征得的1.3億英鎊的通行稅用于發展公共交通運輸。現在,在倫敦選擇公交出行已經成為了市民的首眩英國一家“旅行顧問”公司2012年的調查顯示,倫敦為世界公交最便捷的城市。
正如李克強副總理所說,積累問題是個長期過程,解決問題也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到底依賴什么樣的方式解決呢?限制汽車購買當然不是一個好的對策,第一我國汽車工業需要發展,第二城市居民有硬性的需求。歸根結底,環境治理還是要靠政府,最近東部地區的大規模霧霾天氣更是讓公眾認識到了治理空氣污染的迫切性,為此,首先是政府要發展科技,發展新能源汽車,改進能源利用,從根本上減少廢氣排放;其次要加大對空氣污染治理的投入,對已經造成的污染必須要盡快治理。
(作者系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副總經理)(《能源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