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看似普通的官司發生在特殊的時間節點上,引發了無數猜想。
2月19日,距離觀致首款量產車GQ3在日內瓦車展的首次亮相僅剩半個月,恰恰在這個節骨眼上,因為GQ3名字中的“Q”字已被奧迪注冊為旗下SUV車系名稱而被對方告上了法庭。
觀致汽車(Qoros,以下簡稱“觀致”),成立于2007年12月,是由奇瑞汽車與以色列集團各出資50%組成的合資公司,被稱為“源自中國的國際品牌”。
關于這場官司,有人認為,奧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通過商標或知識產權訴訟限制競爭對手是歐美汽車企業的慣常手法,之前早有先例。其根本目的,并不是維護商標權益那么簡單。”2月24日,一位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分析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意料之外的官司
根據國際媒體報道,德國大眾汽車稱,觀致首款量產轎車“GQ3”的名稱與奧迪Q系車型名稱有沖突,據此對觀致提起訴訟。隨后,在德國漢堡地方法院的支持下,大眾汽車勝訴,法院判決觀致汽車暫時停止使用“GQ3”車型名稱。日內瓦車展期間,觀致的第一款車型也將臨時改名為“觀致3”。
“很驚訝,很意外。”2月26日,一位觀致汽車內部的人士在接受汽車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GQ3只是觀致首款量產車型的初始命名,而非最終名稱。觀致早在2012年2月向歐盟商標局申請了‘GQ3’等多個用于不同車型的商標。隨后,歐盟商標局也向奧迪汽車通報了觀致的‘GQ3’以及其它商標申請。當時奧迪僅對‘RQ3’和‘RQ5’商標申請提出了異議,而沒有對‘GQ3’及其它商標申請提出異議。”
同時,該人士告訴本報記者,2012年7月,觀致已經在歐盟獲得了GQ3的商標注冊,注冊號為No.010667566。“2012年通報的時候,奧迪認為觀致的GQ3與奧迪的商標不存在沖突,所以現在我們對奧迪的申訴感到非常驚訝。”
資料顯示,觀致的首款新車GQ3,定位于緊湊型家用車市場,GQ3旅行版主要面向歐洲市場。“無論在市場定位還是其他方面,觀致都不會與作為豪華品牌的奧迪產生沖突,所以這起官司的緣由值得推敲。”
2月26日,一位歐洲市場分析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很明顯,觀致的車型與定位使奧迪品牌的擁有者、歐洲家用車市場的老大——大眾汽車產生了危機感。有消息稱,觀致將在歐洲市場采取積極的銷售方式,其中價格方面將有可能比目前歐洲市場上現有的同級別車型低15%左右——更低的價格,更好的配置,將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僅僅這一點,觀致足以讓大眾緊張。所以,這起官司真正的幕后推手是大眾。”
觀致動了誰的奶酪?
“蓄勢待發。”這是外媒對于觀致的評價。在3月初即將開幕的日內瓦車展上,觀致將攜旗下3款車型亮相——觀致3轎車以及觀致3 Cross Hybrid、觀致3 Estate兩款概念車。
據德國著名汽車雜志《Auto Bild》的報道,對歐洲市場虎視眈眈的觀致汽車有志于扭轉中國汽車在德國的局勢,并成為第一個源于中國、暢銷歐洲的國際級汽車品牌。該報道稱,源自中國的全新國際品牌——觀致擁有的高質量、性價比以及歐洲專業領先科技,將成為速騰、高爾夫和途觀的競爭對手,其設計、質量和價格都可能會在歐洲贏得大量擁躉很大程度上對大眾構成威脅。
“關于‘Q’的起訴,只不過是在掩飾大眾的警惕心。”上述分析人士告訴本報記者,“觀致目前透露出的技術與市場策略,已經顯示了相當的競爭潛力。”據悉,觀致選擇了麥格納-斯太爾、美國天合、德國大陸、德國博世、微軟和Iconmobile等全球一線供應商作為合作伙伴。公司多位高管來自沃爾沃、寶馬、捷豹-路虎和薩博等歐洲知名汽車公司,在德國慕尼黑、奧地利格拉茲和中國上海擁有設計和研發中心,并以此建立了國際標準與中國制造相結合的獨特模式。
甚至,有歐洲媒體人認為,現任觀致副董事長石清仁離開德國大眾加盟觀致,也讓大眾心生芥蒂:自己的得力干將竟然加盟了潛在對手。
事實上,不僅僅是歐洲本土的車企,觀致的到來,此前已經讓剛剛在歐洲打開市場的韓國起亞汽車繃緊了神經。
2012年5月,起亞在韓國發布了K9轎車,海外名稱為Quoris,與觀致汽車的英文名“Qoros”在拼寫上接近。由于觀致將歐洲市場作為重點目標且注冊在先,為了避免混淆而向法院上訴,要求起亞放棄在歐洲使用Quoris名稱的權利。同年11月,德國漢堡市的地方法院裁決起亞汽車公司不能在其汽車上使用“Quoris”,該臨時禁令在整個歐盟地區有效。
“憑借這場官司,觀致可以說是‘敲山震虎’,畢竟起亞也是依靠平民車型在歐洲立足。同樣的道理,觀致同樣讓歐洲的平民車之王——大眾有了危機感。”
圍堵中國車
“‘GQ3’并非最終名稱,大眾以此為據起訴,未免牽強。”2月27日,國內一位不愿具名的商標律師告訴本報記者,“況且,奧迪也不是第一個使用字母‘Q’作為車型命名的品牌。事實上,在歐美市場上,訴訟更多的是作為非貿易壁壘而被使用。”
2005年初,奧迪公司宣布計劃在美國推出以Q7與Q5命名的SUV。對此,日產北美汽車公司將奧迪美國公司告上美國底特律聯邦法院,該公司稱,日產公司旗下豪華車品牌“無限”(Infiniti,現譯“英菲尼迪”,編者注)系列自1989年Q45車型投放市場以來一直使用字母Q來命名。奧迪在新車型名稱中使用字母Q“可能會在消費者群中引發混淆、迷惑或誤解”。
除了官司,“碰撞試驗”是歐洲阻礙中國汽車進入的另一種方法。從2005年開始,中國自主品牌在歐洲遭遇了一系列的“碰撞門”。
2005年,歐洲NCAP(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新車碰撞測試)成員德國全德汽車俱樂部(AllegemeinerDeutsche Automobil Club ,以下簡稱“ADAC”)對江鈴陸風汽車進行了碰撞試驗,ADAC在試驗評價中稱,這是“過去20年的撞擊測試歷史中最糟糕的成績”,并將其比喻為“一個徒有其表的鐵皮罐頭”;2007、2009兩年,華晨汽車的尊馳、駿捷車型在ADAC的碰撞成績更是只有1星與0星。
然而,歐洲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Ivan Hodac早已承認:“這(碰撞)其實涉及當地汽車行業自我保護的問題。”國內某企業的一位高管在接受采訪時也提到:“歐盟標準看似合理,但牽絆外來者也是標準的一項隱含目標。”
“中國本土汽車企業的崛起已經開始讓歐美等國的汽車企業緊張了起來,目前很多歐洲企業已經達成了共識,如果想維持利益,不僅要對中國市場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還要保護好本土市場,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包圍中國’——一旦有更多的‘觀致’進入其本土市場,將造成大規模的沖擊。”2月28日,前述歐洲市場分析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從觀致與大眾的這起官司不難看出,歐洲已經開始籌劃如何對來自中國的品牌與產品設置種種壁壘。”
2月25日,本報記者獲悉,提起此次訴訟的大眾汽車知識產權辦公室,是游離于大眾汽車集團以外一個相對獨立的部門。而對于此次訴訟事件,大眾汽車的高管們則不失時機地表示“很驚訝”,大有置身事外的姿態。
“‘碰撞門’、訴訟本身就是一種非貿易壁壘,不僅僅是在汽車等出口行業,中國各行各業的企業在海外并購中都會遇到這種以各種名義設置的非貿易壁壘。政府應該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維護國內企業的正當利益。”2月24日,文章開頭提及的進出口貿易專家向本報記者表示。
截稿前,觀致方面向本報記者表示,對德國法院的這一臨時裁決持不同的看法,將采取適當的行動來維護觀致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