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高明區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綜合示范試點啟動儀式舉行,現場的新能源汽車引來不少市民觀看。(資料圖片)/佛山日報記者王偉楠攝
昨日下午,林建明開著新能源電動車從明城鎮運貨回到城區。對于新能源電動車這位相伴了近一年的“老搭檔”,作為生意人的林建明如此評價:“省油,環保,有著數。”
2011年,高明區成為“廣東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綜合示范區”。去年5月,高明區在明城鎮正式啟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綜合示范試點,這也是省內首個試點。如今進入林建明這樣普通家庭的新能源汽車接近100輛,今年,高明計劃再推廣150輛新能源電動汽車。
今年計劃再推廣150輛
作為全省首個啟動新能源汽車推廣試點的區級城市,從2011年至今,高明區此前在電動汽車應用推廣上突破了購買保險、上牌、上路等瓶頸,讓電動汽車可以在高明境內基本無障礙通行。
高明區政務委員、區發展規劃和統計局局長謝志強表示,去年5月至今,高明示范推廣的首批新能源汽車正式上路已有約10個月時間,區內運行、享受政府補貼的新能源汽車大約有100輛。
長期在境內往返運輸貨物的林建明是首批“嘗螃蟹”的車主之一。對于自己的座駕,林建明稱,最大的感受只有一個字——“省”,“因為要送貨,電動車每天要跑100多公里,相比汽油車,每月能節省2000元左右。”
與此同時,為解決一度困擾車主的充電問題,高明區在中心城區和明城鎮的6個地點建設了18個充電樁。隨著充電樁的投入使用,高明推廣新能源汽車體系基本形成:市民購買可享受政府補貼、車輛可購買保險及上牌上路、隨時可充電。
今年,高明計劃再推廣150輛新能源汽車。高明區發展規劃和統計局表示,繼在居民中成功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后,今年新能源汽車計劃在高明公共領域執法用車中推廣。
產業鏈已基本成型
隨著國內汽車產量和銷量的增長,在低碳環保大潮漸起之時,新能源電動車被寄予厚望。之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曾表示,國內也需要電動車等新興交通工具,逐步減少對石油等傳統資源的消耗和依賴。
對于高明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此前也認為,此舉能夠帶動各地推廣,反推行業標準建立,促進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國內電動汽車產業的一大問題是沒有全國性行業標準,在生產、銷售甚至配套等方面都面臨重重困難,產業發展遭遇瓶頸。”
高明正在探索的,正是一條以市場化帶動產業化的新能源汽車發展道路。區發展規劃和統計局認為,在傳統產業方面,高明與佛山其他區相比競爭力并不強。但在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過程中,新能源汽車產業無疑給高明注入了一劑強力的“興奮劑”。
目前,高明區已擁有陸地方舟等7家新能源汽車產業企業,一條從動力電池、汽車動力轉向器及配套、轎車部件到整車制造的產業鏈基本成型。
特別是擁有總裝能力的“陸地方舟”項目的到來,讓這些企業在高明找到了一個產業整合點。該項目總投資達24多億元,專門從事電動汽車整車系統及集成技術研發和制造。
昨日下午,陸地方舟工地的現場仍然繁忙,正向“力爭年底投產”這個目標全力沖刺。該項目相關負責人李建一表示,目前已完成超4成的建設工程量,10月可完成廠房的建設,今年底可試投產,預計明年可達到1.5~2萬輛的年產量。
隨著陸地方舟、德方納米等龍頭企業相繼進駐,高明區希望,不僅要爭當佛山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龍頭,還要力爭在全省乃至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要參與到國際新能源汽車產業高端分工中去。
期待新能源汽車駛出高明
盡管高明已把包括新能源汽車項目在內的新興產業作為當地產業轉型升級的支點之一。但要實現新能源汽車整車夢,高明仍有相當一段路要走。
記者了解到,高明通過電動汽車市場化示范運營,一方面可驗證產品性能,積累和改善售后服務經驗,另一方面還可探索具有商業可行性的市場推廣模式,然而在國家準入條件、企業技術研發、終端應用環節的投入及市場態度限制下,這條路并不平坦。
“目前推廣新能源汽車的有太多局限性,比如在地域上。”謝志強表示,因為新能源汽車未列入《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目錄,目前不論上路資質、還是續航里程,新能源汽車都開不出高明,“開電動車的車主,去趟佛山市區都得轉搭城巴。”
可以說,行駛在高明城區的大街小巷上的“純電動”標志的新能源車,目前還有些“孤單”。為此,高明區方面希望,除高明加大力度推廣新能源汽車及陸地方舟等項目建設外,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綜合示范推廣可以擴展至全市。
而為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高端分工上有作為,區長黃棋泰此前表示今后將通過精心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政府扶持引導、相關配套資金扶持等,引入更多新能源汽車項目,延伸其產業鏈。“只有將產業做大了,我們的影響力才能不斷提高。”
目前,高明欲借助已有產業基礎加大招商選資,在未來數年時間內,建立起一個涵蓋“總部經濟—總裝生產—汽配生產”三個產業層次,包含汽車新動力、汽車總裝生產、汽車鋼材、汽車皮革、汽車燈飾等環節的新能源電動汽車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