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1日起,《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開始執行。值得注意的是,《指南》只是推薦性國家標準,而非強制實施。業內人士表示,該《指南》是中國首個車內空氣質量標準,填補了我國車內空氣質量標準的空白,使得車內空氣檢測終于有標可依。
空氣檢測有標可依
隨著環境的日益惡劣,大家對空氣質量愈發關注。而《指南》有望解決汽車消費者對汽車空氣質量的擔憂,這些標準不僅適用于新車,使用中的車也可以參照。《指南》中明確規定了車內空氣中有關苯、甲醛等8種常見的車內揮發性有機物濃度的限值。值得注意的是,《指南》只是推薦性國家標準,而非強制實施。
作為該標準的起草人之一,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教授、汽車動力性及排放測試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葛蘊珊說:“汽車內的污染源大多來自車輛的內飾,如座椅、儀表盤、地膠、密封條等,或來自車輛生產所需的稀釋劑、膠水油漆和涂料。”
商家顧客鮮有人知曉
《指南》的實施,對于車主來說絕對是好事情,車內空氣檢測終于有標可依了。這也體現了國家對車內空氣質量的重視。記者走訪車市,詢問諸多的行業相關人員,無論是售前還是售后人員,都表示無從知曉,廠家沒有下發通知,相關職能部門沒有明確要求。
記者特別在多個主流汽車品牌的新車內進行乘坐體驗,發現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新車內都散發出程度不一的新車塑膠氣味。而進口豪華品牌采用的材料要求相對較高,新車的氣味就沒有那么明顯。
“作為消費者,對新車有一點氣味表示理解,但如果新車的味道太重,就會影響其購車的信心,也會讓車主對汽車品牌產生不好的印象。”正在看車的陳先生告訴記者。作為車主他還沒有了解到有這樣的政策出臺,車內空氣質量相信會有更多的車主關心,畢竟日常大家在車內的時間較多,而車內空氣質量與自身的健康有很大的關系。
市場需求或推動相關立法
廣東省雅商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封謨喜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指南》是推薦性國家標準,而非強制實施,不能作為維權索賠的依據。封謨喜認為,《指南》作為推薦性標準,就是讓車主在購車時,如果對空氣的質量有異議,可以提出檢測。如果檢測不達標,車主可以不購買該車。但不能因為該車不達標,車主在購買之后按該標準提出賠償。也正因為該《指南》非強制性執行,那么也就缺乏相關的處罰條款,消費者索賠也缺乏具體的賠償標準。
法律界人士認為,《指南》可以提醒消費者更加重視空氣質量問題,從而促使汽車廠家對改善車內空氣質量的技術進行升級,并最終推動相關立法。
消費者愿意為健康買單
廣東省中山市汽車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吳灝認為,《指南》的執行,將會促使汽車市場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會促使汽車廠家對乘用車的用料,向《指南》的標準靠攏。同時,《指南》也會讓車主對車內塑料類、纖維紡織類、皮革類等配件,給予更大的重視,有利于增強他們的健康和環保意識。“雖然車內空氣質量的提升,可能會帶來 購車成本的增加,但是我相信車主從健康和環保的角度來說,還是愿意接受的”。